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内容
内容

张果元的傅山情缘 第一回

时间:2016-09-01   作者:索道 录入:索道  浏览量:1464 下载 入选文集

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圣地,东北面是苍茫叠峰、绿树茂密的神奇山峰二龙山,西面是红叶奇景、佛光普照的崛围山。山脚下是潺潺的汾河水,欢快地淌过那一片平川的肥沃的土地。沿着滔滔的汾河水,向东南延伸是良田万顷。就在这块山清水秀五谷丰登的宝地,哺育着华夏几辈英雄豪杰。

,号鸣犊,是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地方做官的晋国大夫。他凿渠改流灌溉民田、消除水患、造福大众,被人称之为河神。

傅山,自青主,号啬庐、真山、浊翁、朱衣道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是一位书法家、画家、诗人、医学家、更是一位爱国志士。傅山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情操,四百年来一直受到世人的尊重。

这就是传说中的“两山一水两圣人”的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

就是在这“两山一水两圣人”锦绣山川,一个当代的豪杰应运而生。他就是太原市金龙城建总公司总经理张果元。

 

第一回     向阳镇人杰地灵   张果元寒门问世

 

1948年一个金色的秋天,在解放太原的隆隆炮声中,张果元出生在上兰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出生没有给这个在战火中饱经艰难的家庭带来多少欢乐,添人进口在那样贫瘠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父亲是上兰村造纸厂的一名雇工,母亲则是在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含辛茹苦地侍弄着两个孩子,现在又添一张嘴怎叫她这个做母亲的不发愁呢?为了这个最小的生存,母亲忍痛把老二送了人,剜心割肉之痛啊,母亲含着热泪,看着小的、望着大的、思着二的、不知这个日子该如何过下去。月子里的母亲整天以泪涟涟,为这个苦命孩子战乱的日子而悲泣。

有道是祸不单行、福不双至,就在张果元嗷嗷待哺的第四个月中,父亲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触电身亡,倾刻间如山崩地裂,肝肠寸断,家里失去了顶梁柱,把她们母子推向了水深火热之中。打发了故去的父亲,已经就要断炊了,母亲的奶水也不够一天天长大的他食用了,全家的饮食起居一时间陷入到困境。

就在他们走投无路之际,好心的乡亲给母亲说下一个人家,母亲带着他无奈地嫁到了下薛村的老张家。

幼小的他由于后天的营养不良,打小就又黑又瘦,家人就管他叫“黑小”。黑小出生在阴历九月十七日,这个日子正是当地赶庙会的好日子。丰收后的人们借以祭奠神灵,交易农副产品,唱戏敬神,参拜感谢神的保佑。

传说当地赶庙会,主要是九月十六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人们要加以纪念,而黑小的生日是九月十七日,与王母娘娘的生日相差一天,是王母娘娘点化他转世的,将来要做一番大事业以经民济世,救困于世间。恰巧的是在他出生四个月中,正当年富力强的父亲死于非命,据说是他的命太硬,那个家庭容不下他的生长。传说归传说,但黑小身上许多巧合不得不让人折服。

下薛村的老张家,也是一个贫瘠的家庭,但再贫穷也算得上一个温馨的家庭,他带到这个家庭,继父对他关爱有加,特别喜欢这个虎头虎脑的黑小。他两只透着机灵和睿智的大眼睛,棱角分明的嘴唇,折射出英俊的灵气。它是伴随着父亲身上的旱烟味和榆皮味长大的。父亲的喜欢并代表不了富裕,喜欢归喜欢,贫穷仍然很贫穷。父亲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很多,想尽一切办法。解放前的农村,生产力还特别落后,村民们守着肥沃的土地,在战乱中仍然是难以摆脱贫穷。再加上上兰一带,历来是兵家的重地之一,国民党、阎锡山的盘剥,使乡亲们度日如年,真正是民不聊生。父亲靠卖榆皮面为营,填补家用。凡是有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榆皮面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多么大的作用啊,而能够做成榆皮面的又要付出多么大的劳动强度呢。

榆皮面的构成,大致分这么几个步骤:首先得占有足够的榆树皮,这榆树皮的第一来源是占有足够的被锯倒的榆树,二是从老乡家零零散散的去收购。然后剥去老皮,把肉皮部分在太阳底下焙干。其次是碾,碾榆皮面可是个苦活儿。把皮肉先用斧头捣成小块,再上碾子碾,从拂晓时分开始碾,到吃早饭之时大约三个小时,都不见成丝,吃过早饭接着碾,到半晌午方可过第一次筛子,要碾到二三斤的榆皮面,没有一天的时间是碾不下来的,把树皮碾成面,谁都能想象到他的难度啊。

在战火纷飞的贫困生活中,榆皮面是人们食用粗粮的最佳粘合剂。那时的庄户人家很少见到白面,一月一餐主打的食物就是高粱面和玉米面。这两种面又不能单独做面条食用,这对于喜欢面食的山西人做了难,不知是哪个年代,哪个人发明用榆皮面作为粘合剂,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吃上可口的红面条,玉米尖尖和抿圪蚪。但是这个东西不能吃得太多了,也不可以经常食用它,吃多了要上火、要结肠、要伤胃。

在龙城太原,人们十分敬重榆树,因为榆树帮助了很多的贫困人,那榆树叶、那榆钱、那榆皮都能救民于饥饿之中。在黑小小的时候听母亲给他念过这样一首童谣:“姐妹二人一个娘,一个圆来一个长,圆的很快跟风走,长的一定等秋凉。”说的就是榆叶和榆钱。

榆树在黑小的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尊重榆树不亚于敬重自己的恩人,他喜欢榆树犹如喜欢自己的亲人,啊,榆树的恩泽伴他一天天成长起来。

黑小半岁,黝黑的皮肤,浓眉大眼,棱角分明的嘴唇,在老张家的榆皮面的喂养下,脱落的煞是喜人。“三翻六爬”嘛,也就在他六个月期间,黑小会爬了。在他的爬行中,迎来了太原解放的礼炮声;在爬行中,太原回到了人民政府的怀抱,人民翻身得到了解放;在爬行中,下薛村的农民扬眉吐气了,当家作了主人;在他的爬行中,家里分到了胜利的果实,生活得到了改善,家庭更加和谐温馨。他在温暖的襁褓中,与共和国一同生长。乡亲们都说,这小子赶上了好时代,给人们带来了福气,将来也一定能成气候,一定会有出息。

他在乡亲们的期盼下,在父母悉心培育下,在淳朴的民风中,他沉显在无忧无虑的欢乐的童年之中。尽管家庭贫寒,尽管缺衣少食,但他并不缺爱,父母的呵护和娇惯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中。他永远忘不了父亲驾马着他去看社火,也忘不了父亲用箩筐担着他走街串巷去卖榆皮面。乡村的柔情表示形式别有一番风趣,比如父亲在田间拿一个红萝卜,擦一擦先喂到他的嘴里,摘一个野果等也首先想到了他。跟在父母的屁股后面准是有着意外的惊喜。在小伙伴们之间,同样是那样童趣无限。童年的生活使他快乐,使他幸福。他就是在这个看似贫穷却着实快乐中渐渐地长大。

下薛村位于髦仁山下,东邻并州集市贸易古镇向阳店,南邻上兰分路,新兰路北侧,西面接傅山故里西村。汾河水从村前流过,远眺崛围宝塔,解放后,经劳动人民的双手缔造成为并州古城的“鱼水之乡”。黑小就是在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中渐渐长大的。在他咿呀学语的童年,最多的是听父辈们讲傅山爷的故事,可以说,是傅山文化伴他长大的。到四五岁时,他就能给人们像模像样地陈述着傅山的神奇传说。

傅山是邻村西村人,离下薛不及一箭之地,因此,下薛村的人们对傅山的崇拜不亚于西村人,他们把傅山先生供奉为神,捧奠于仙。傅山在当地人们的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对傅山的崇拜几百年来久经不败,傅山成了当地人们的精神支柱。

傅山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传说傅山出生乃佛祖托梦。有一次,傅山的母亲陈氏因看到小叔子和一位行脚僧争执,起因是嫌预定的一尊檀香木佛像贵了。她不顾家贫把出嫁时的首饰都拿出来买下了那尊木佛。晚上佛祖托梦,把一位弟子指给了她做儿子,以感其诚。其母一直怀孕12个月,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傍晚,福山降生了。傅山初名鼎臣,寄寓着父母的理想和抱负,该名山,代表着傅山本人的情操和性格;原字青竹,后改青主,福山有两句诗就是“青主”的注脚:“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青峰”体现了傅山自强不息、超凡脱俗的精神。

傅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平民思想家,中原文化的捍卫者,三晋文脉的传承者。他十分关注民生,极力主张民主,也想促进民和。他是被人们公认的一位书法家、画家、诗人、金石家、医学家、更是一位爱国志士。傅山先生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情操,四百年来,一直受到世人的尊重。就在黑小很小的时候,在西村乃至下薛、上兰村横渠村等村边地头,都能拾到供奉傅山先生的贡品。可见,傅山先生的影响之大,崇拜人之多,景仰人之众,敬拜时间之久。

1953年夏末初秋的一天,5岁的黑小,看见村民向西村方向涌去,那时的他十分好奇,便有点奇妙地随着大人们跑去。在西村,已经有几百村民围在了关帝庙周围,听大人们说傅山先生显灵了。

这是一个傍晚时分,西边一片火烧,霞光万丈,绚丽夺目,霎是引人注目。就在太阳将要落下地平线时,又一道金光似雨后彩虹,渐渐向天空升起,霞光照在大地上,一片橘红,让人们感到激动万分,大家惊叹不已。说肯定是傅山先生显灵了。这时一个老者指着二龙山方向大声惊呼道:“看,傅山先生显灵了。”但见在彩光中影影绰绰地看到了傅山先生的肖像。人们在一片雀跃中纷纷下跪,拜祭傅山。有心人突然想起什么说:“今天正好是六月十九日,是傅山爷的诞辰日。”“噢——”大伙想起这个吉祥日子,大声说:“傅山爷显灵,保佑故里五谷丰登。”

晚霞在人们的参拜中褪去了,傅山先生影像也渐渐淡化了。黑小听大人们说,像这样的事情在1933年也曾经出现过。前者是傅山先生329岁的时候这次是傅山先生349岁的时候,都是傅山逢九的时候出现这种现象。是巧合还是傅山先生真的显灵了呢?其实这是一种物理光射现象叫“石英幻影”这种现象类似于海市蜃楼,特别是在雨后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傅山先生在当地人们心中是永远抹不去的,并且愈来愈得到人们的崇拜和景仰。人们尊敬傅山的情感是真的 。

村民们对傅山先生的那种至真至诚的感情,给这位不谙世事的黑小留下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印象,傅山爷为民解难的精神和铮铮硬骨的气节是他纯白的第一偶像。从此,黑小心理塑起了傅山爷的高大形象,他把傅山先生敬为仙,拜为神。那天他更明确更深刻地了解了傅山,傅山先生刚正不阿的精神和惠民风范给他留下了很深很深的记忆,奠定了他长大以后乃至一生的做人信条。

转眼过了秋,过了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向阳镇一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翻身做了主人的新农民,喜气洋洋交公粮,买余粮,农村进入了社会主义新的建设时期。百业复兴。商贸繁荣,兴修水利,大办教育。这时黑小又赶上好事,来年就可以走入学堂,坐在明亮的教室学习文化,增长知识,提炼本领了。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