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小路(二十·三)
……
“团座,我们就这样等着吗?”站在山脚下土路上的副官对身边的杨团长说,表示出非常的茫然!
“对。我想如果张营长他们遇到了红匪,我们还可以坐享其成。”杨团长说。
“嗯,一个营的兵力,应该能对付小股红匪?”
“就当下来说,红匪没有正规的兵力。就张营长一个营的兵力都够了。”
“你不怕红匪的袭击吗?”
“红匪有几个人,他有我们的人多吗?”
“明白了。”
他们就在那里等着张营长的好消息。
在半小时前,奉王连长的命令再次下山侦察的红军排长徐宏和战士小姜,刚到后山林边,就看到国民党的一支军队上了山在那里搜寻,更多是在迷糊中。
徐排长就和小姜蹲下,在叶草间观察白匪军的进展情况。
……
这时,在远处树林里的王连长陆副连长坐在树子下,由于派出了人出去侦察,王连长和陆副连长坐在树下的地上,身边是一连的红军战士,有坐,有站着,都在心情平稳地等着来自侦察人员的消息。
“连长!”在一边的一个战士问。
“什么?”
“你说这次打仗,我们该怎样打?”
“就按照毛委员的游击战术来打。”
“也许,这样好。我们能避开强大的敌人。”
“是呀,我们是处于弱势,要小心应对!”。
“而现在我们要对付的这一股敌人,”王连长又说,然后,他又看看身边的战士,就安慰大家说,“同志们,不要急,也不要怕。”
有战士就不再那样紧张了。
然后,王连长、陆副连长带着战士们继续往山林深处走去。
红军侦察排长徐宏根据王连长的指示带着战士小姜留下来,继续监视侦察敌军的队伍的后续动向。已经上山来的敌营长张仲阳的部队没有看见红军队伍,也非常不甘心,就下令继续往山后面搜寻而去。
这时,躲在树林隐秘处的徐排长看到:不少的敌人从侧边匆匆过去,觉得应该是继续搜寻走的不远的红军。就小声对小姜说:“走。”
不明白自己排长意图的小姜问:“排长,我们怎么办?”
“跟着他们,看情况再说。”
小姜看到自己排长说这句话时,目光精明而沉着。然后,就看到自己排长起身,朝山里前去,小姜也跟去。
他俩马上回身积极向后山走……
……
村里的田小莲、吴大爹和乡亲们一直帮助藏在山洞里的、因受伤已和红军大部队失去联系的红军排长钟和平和他的六个战士。他们在吴大爹等老乡的帮助下,伤基本好了。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他们眼前:他们还要革命,而要找不知去哪里的红军主力部队,现在看来,已经无望了,但是,作为红军就不能停止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红军事业,所以,钟排长决定就在这里打游击。后,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讲了,他们很是赞同,而对于以后该怎样开展工作?钟排长还没有进一步的计划。
这天,吴大爹的女人到了中午,做好了饭,把为红军准备好的饭菜放到背篼里盖好。吴大嫂背着背篼到小莲的家里,看到小莲在做饭,就说:“小莲,走,我们跟山上的红军送饭去。”
“好的,可我还在做饭。”
“没什么。让杨大妈帮你做,到时,你兄弟就能吃饭了。”
然后,吴大嫂把隔壁家里的杨大妈喊来帮小莲做饭,之后,小莲提着一个水罐,吴大嫂就背着背篼上山跟红军送午饭去了。
两人在斜斜的长满了绿色叶草的山坡上,向着上面的多颗松树印在一片蔚蓝色、刚到中午的晴空上的山顶匆匆走上去。
“小莲,我们走快点,我想在山洞里的红军同志一定肚皮饿了。”吴大嫂边走边催小莲。
“嗯。”
她俩就走的块些了。
“小连,你的那个王连长回来没有?”吴大嫂边往山上走,边关心地问。
“没有。”
“他们红军经常要打仗,又走得远,这一下,不知何年何月才回来!”吴大嫂感慨道。
听到这话,
小莲免不了心情忧郁,这句话再次让她想起了走了几个月的王翔连长。她没有回答,就和吴大嫂继续向山上走去。
吴大嫂见她不回答,就不再说这话了,把话题转到钟排长他们的身上说:“钟排长他们呆在山洞里,看来还是多安全的。”
“是呀!呆在村里被地主土豪发现了,就会喊保安团来抓他们。”
“这样就坏事了,幸好把他们转到山上去。”大嫂说。
“大嫂,你说他们就这样一直呆在山里吗?”
“两个月前,他们的部队撤走了,这一下,他们和自己部队失去了联系,不过,我昨天跟钟排长他们送晚饭听他说:他们可能要留下来打白狗子。”
“就他们几个人?”小莲奇怪问。
“几个人也可以打白狗子。”大嫂说。
“哦。可是,我觉得他们几个人太少了!”小莲颇为担心地又说。
“也许现在是这样,以后人就多了。”
……
她俩就边聊边走上树叶繁茂的山顶,来到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千里逃亡路:第三十四回:追至锦州
下一篇:华东情缘十九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161389 武警战士陈开(一)
- 浏览:89901 武警战士陈开(四)
- 浏览:33588 南京大屠杀(四十二)
- 浏览:28623 第四章: 张桂花偷情被
- 浏览:27185 出轨(短篇小说)
- 浏览:26129 武警战士陈开(三)
- 浏览:24172 一个儿子五个妈妈的故事
- 浏览:19937 换妻
- 浏览:16189 路 第二章疯狂的八月
- 浏览:16160 美丽的乌托邦《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