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八路军连长徐士杰和白求恩(一)
“连长,营长要我们主动绕到鬼子的后方去烧扰鬼子,看起来,这一招非常不错!”说话的是:八路军120师六团三营二连四排排长王云龙,他和自己的连长,三营二连连长,徐士杰走到队伍左侧边。他们的营长是:八路军120师六团三营营长王波。王云龙排长,心里对这一好计策,非常期待,还希望这一计划尽早实施。
“是啊。一个月不到,驻扎在河间县城狄野大佐,进犯城北的三十里铺,看来是开始了他们的春季大扫荡了。我想,毕竟我们八路军处于弱势,鬼子的实力比我们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干坐着让鬼子对我们大打出手。必须到敌人后方,寻找一切机会对鬼子实施意想不到的打击。”徐士杰连长说。他的眼光几乎是注视着前面的大路上。在他们前面小碎石子略鼓起的干硬而土灰的大路,长长地延伸到前面远处的两山脚下,然后拐弯,不见了。仿佛中断似的。
路上,除了战士们充满期待的说话声和缓慢的脚步声,四周就一片空荡荡的,也没有路过的人。大路两边是一道道长溜的像波浪般的土堆和土坎,嫩绿色的小草长在忽高忽低的相互交叠的土堆上,和坎壁上。远远看去:带长条形灰土坎的斜面等与长在土坎(土堆)上的绿色小草形成了一绿一黑,夹层般的线条。再远,是连在一起不高的蜿蜒山峦。初春过后的冀中山野,尽管三月中旬了,还是在温和的春风中,略带着寒意。而展现在徐连长他们眼前的是:冀中动人的山野。
徐连长几乎话少。总是一个人往前默然走着,不太主动找战士谈话。可他温厚纯朴。他有个习惯,和自己的战士谈到即将来临的战事,就不由自主地时不时地双手叉在紧系着宽皮带的腰间上。他那蓝灰色军服皱褶略伸出在他腰间皮带上。他头戴军帽;帽檐上正中有黑色两颗钮子。伸出的帽檐下,一双勇敢,憨厚,机智的眼睛。略扁平的黑乎乎的鼻孔,他颧骨较突出,黝黑脸透着红,更显得英气赤诚的脸,非常瘦。在他的性感鼻翼下,一串黑黑诱人的胡子和一张抿紧的嘴。他身体健壮,蓝灰色衣袖和半旧白衬衣袖卷到他两手手肘上。在他的左手臂上有一蓝底,白色椭圆,两个蓝字:八路。的小方块臂章。徐连长,28岁。
他非常沉稳,话里表现出对这个计划自己的理解。徐士杰连长当过红军,也参加过长征。是红四方面军第八团三连五排排长,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他被提升为120师六团三营二连连长,他已经28岁了。原来的王云龙副排长成为排长。
王云龙排长,走路挺有劲的,步伐较快,活泼,一个排和连的人,都能听到他浑厚的爱说笑的大嗓门,他26岁。听到自己连长这些话。不由得一口水吐在地上,眼睛也发亮,头爱往上一挺,有一种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和鬼子对着干的劲头。
“对,鬼子要吃掉我们,那我们就把他的屁股削一半。让他们感受一下,被打屁股的感受,不要以为,把我们八路军,杀过来杀过去,好对付,就是要让他见识见识我们八路军的厉害。”他说到这里,声音也提高了,又往地上吐了口水。口水吐了,他还要又吐一次。仿佛他跟前就有一个令人厌恶的日本鬼子似的。
走在王排长身后的小杨,也爱和自己的排长逗笑:“排长,你看你,就一会儿,你就把口水都吐了四三次了,再这样下去,不要把口水吐干了。”小杨故意夸张说。旁边走着的战士就发笑。王排长边走,边转过来脸说:“我那有三四次了,就吐了两次。”小杨身边的战士李进,风趣,爱笑。也不失时机,打趣。他的厚嘴唇一张就溜出来了:“排长,不要把口水吐干了,咱们没有过多的水。”
走在前面的王排长笑呵呵地脸又后转,用右手指指他俩。“你俩兄弟呆在一起,不说正事,就知道在那里糟践人,拿老子取乐。要打仗了,也不想想怎样打仗。怎样对付小鬼子,就在那里傻笑。”
“排长,我们说点话,你就说挖苦你。”小杨马上就接着王排长的话说,好像被排长冤枉了似的,嘴都有些翘。
“我说错了吗?”王排长习惯用右手指,回指自己丰满的胸部。意思是:你俩就个样子。
李进马上斗嘴巴劲(就是贫嘴):“排长,难道你希望我们的队伍整天都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是不是。”
王排长立刻喊道:“好了,别在哪里废话,老子没有空和你们闲扯。”他停了下,他又说:“该注意前面的情况。你看那个战士像你们,跟没事似的。”王排长似乎带笑而心理不快,用眼瞪着,教育身后的两个战士,说完转回脸在前面走着。
“排长,你怎么这样看我们?”李进问,不服气了。
“本来就是。”王排长这次脸也不后转,不客气地很快说。
“排长,这打仗前,你就贬低我们,你非常讨厌我们两个吗!”小杨故意把脸一斜,他以为排长要转过脸,嬉皮笑脸说,战士们就快活地笑起来。
“当然讨厌,恨不得把你俩丢进茅坑里。”王排长还是不回头,也逗笑他俩,只往前走,好像懒得回头和他俩搭话了。战士们又大笑起来。
李进说:“这样好呀。省的打仗。”
“好了,别没完没了地扯了。”王排长粗鲁打断他俩,又说:“你俩不看前面,随时都有情况吗?”王排长,一个脸变得非常正色,瞪了他俩一眼。又把脸转回前面,并往前走。看了下:前面两边是一片接一片土堆,与褐黄色时高时低的小土包横竖交叠一起。大路远远的两边,是连绵褐黄色的小山。虽然,初春时节过了不久,中国晋察冀雄伟的群山还是那么的丰韵。而在中国中原大地上的山脉,非常的灵秀动人。看到这里,开朗主动的王云龙,情不自禁站住。感叹道:“你们看,多漂亮的山川!”
徐连长也停步。向四周看了看,他把双手从腰间的皮带上放下。这个纯朴忠于自己职责的八路军指挥官,一向和自己的战友竭力打好每一仗外,不管是大仗小仗全力以赴,只是他在闲时话少,不善言辞。他也不是那种能说会道的泛泛之辈,但打起仗来就是一个机智英勇的连长。
“这么好的土地,”王排长又感叹道,他吸了一口初春的空气,又欣然吐了出来。这时,徐连长听了,也想不出更好的话来,他年幼的时候,家里穷,更本就没有读过书。都是在18岁参加了红军,在部队上学的。他参加过无数次的战斗,成了一名红军排长。参加了长征,过雪山和草地,当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他成为120师六团三营二连连长。
(关于红军的故事,请以后关注描写红军战事和长征的长篇小说《在广阔的地平线上》,《红军排长王德成》,《小路》,《红军连长王志峰》,《红军连长张成武和秀英》,《红军游击队》,以中国著名军事指挥官王近山为主的,以红军时期战斗故事为原形的小说《王祥》。还有,以苏联歌曲小路为意境的描写苏联红军卫国战争的小说《小路》,请以后关注)
在他身后,有战士停步。虽然,自己的连长没有说,他们的心情也是高兴的。
“这么好的土地,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战士杨得来说。他又说:“可是你看,居然小日本也来霸占,哼!”他说到这里,那张瘦脸扬起,右手竖起食指往上,非常不满有力地比比。他看着王排长,好像他的前面有日本人似的。
“日本鬼子来了有什么稀罕。”一脸爽直,一骂人,李进就瞪圆眼睛,把步枪再次往肩上一挎,非常快的说:“老子就用这枪打死他小鬼子。”然后,他拍拍身边一直闷着头,默默地走路,一向不太和自己战友说话。就是徐士杰连长到了他身边,他也不招呼。好像每个人,他都无话可说的内向的计又平,他来自河北沧州乡下。
“是不是,计又平!”
计又平原来都略低脸,闷声不响跟着走。听了李进的话,抬起脸看了下总是话多的李进,没有反应似的,还是低着脸,往前走。李进看他那样,嘴巴就砸了下。向计又平靠近一步走。“计又平,你不要总是不说话,你不说话怎么行呢?你看,我们是你的战友,又不是有隔阂的人,我是说,你这样老是不说话,我想,你当八路军那天起,不可能就老是拿这个德性对大家吧。”
走在计又平身旁,有话就说,跟人感觉是:直言快语的梁兵。他24岁,来自河北沧州乡下,和计又平是同一个村,据说叫三王村。说:“计大哥是闷性子,人不错,心肠好。”带着赞许而尊敬的面容。李进好奇向计又平身边的梁兵脸看过去,有些闻所未闻说:“他参加八路军有两年了吧,我怎么没有发现!”
“你怎么注意这些,你一打过仗就和杨得来,好得一个人,那会关心计大哥。”梁兵说,还右手拿着枪的皮带往他右肩上轻微一挎,好像枪往右肩下滑似的,左手向李进一摊。
王排长也说:“计又平,不说话,这是他是性格,哦,我们总不至于让每一个同志都开朗爱说吧,”然后,他又转过脸看着有些肤色黑红,团脸,带着乡间勤劳青年明显的气质,一直都紧跨在他坚实右肩上步枪的枪带,腰间紧系一根宽皮带,走路中有股力量。壮实,中等身材,长得非常俊逸纯朴的计又平。他26岁比王排长小九个月。“小计,我知道你行。”
这时,徐连长转过脸,有些催着说:“咱们走快点。”因为这个时候,徐连长更想早点赶到南石桥,尽早发动对守桥鬼子的攻击。
听到连长,这样说话,大家看到,非常沉着的连长,脸上在透露出一种心急,这才感到,他们这一趟是有作战任务的,就都不说话,王排长也似乎感到了,他认为自己太放松了。就脸向前边,对着战士们威严一侧。意思是走吧。好像他是连长。他转身,马上快走两步。挨着已经向前迈步的连长,走。一般情况下,徐连长往前面走,他心情稳重少话,战士们注意到,他不太与人聊天闲扯。有时,一个人闷着头,多长时间沉默。有一点,他对一个连120个人都好,并不是说,那些跟他亲近,他就跟那些好,就是计又平,他照样主动喊他。尽管计又平也不招呼他,徐连长也不介意。他本人也是这样的人,纯朴厚道少语。可非常机智干练,而只有在打仗时,他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来。
这时,杨得来说着说着,又想起这次作战任务。因为,他想到刚才徐连长催促大家的神态,就感到,连长一直没有轻松,心里肯定在思索这次夺取南大桥的任务。看来作为大家的连长,真是一刻都清闲不得。在心里,小杨,感到自己的连长压力太重了。所以,就更加的体谅连长。再说,只要是一个八路军战士,一谈到打仗,大家就兴致颇浓,仿佛就是要睡觉,都要被大家的关于打仗的议论,弄的来睡意全无了。
打击日本侵略者,就是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任务(在这里说句题外话,请读者以后关注军事连长,排长系列小说:《勇敢的八路军连长王飞》,中篇小说《36个新四军伤员》正在创作。《新四军连长王东》,《新四军排长黄成伟》。因为中国人民的军队八路军,新四军,打击凶残无耻的日本侵略者的战事,动人心魄,令人喜欢不能忘却。我终身写中国军队,是我的创作目标。不管多难。)
杨得来说,好像这话是在对前面走着的徐连长说的。
“连长,你说我们夺取白龙村以南两公里的南大桥,我听排长说,那里专门守着一个鬼子的小队。”
徐连长就边走,边转过脸回答:“对。我昨天在营长那里,听他简绍了。”
走在杨得来身边的李进听到有人提起王营长,马上想听31岁的八路军具有出色指挥才能的王波营长,很想说什么,就打断他们的谈话。问:“连长,排长,咱们营长还说了什么?”好像他此刻就关注营长一个人。
王排长边走边转过脸说:“能说什么,你又不知道,我们连长只要领导已安排任务,就马上回到连里,告诉大家,他是从不向营长问的太多。不像我,老是问来问去,营长还以为我有想法,对我虽说是非常热情,心里好像不太愿意和我多说。”
“我看得出来,营长非常喜欢我们连长。”杨得来大声说,好像这话既说给王排长听,又是说给连长听。
王排长脸一下阴起来;眼睛瞪着杨得来,还是在走着,可他向后转脸,把他略长的脸凑近小杨。有些尖的鼻翼,几乎触到杨得来的脸,不悦地问:“杨得来,你是说,我王云龙讨人嫌。”
“没有!”杨得来说的很快。好像要急于隐藏自己的观点。眼睛立刻看着王排长瞪着自己的又嫉妒又怎么没有人夸我的神态,而又有些像老虎的略阴的脸。仿佛他再说一句,王排长就一拳打在他脸上似的。
“你杨猴子心里想得什么,我还不知道。”王排长的意思是,杨得来阴阳怪气。
徐连长听到王云龙的口气不对,就回脸立刻制止。“老王,不要这样。”他接着又说:“同志们,还有五公里就要到南大桥了,都说说自己的看法。”
李进想到南大桥,就眉头一皱,嘴巴还咂了下。他问:“连长,排长,我听说从白龙村到南大桥之间,有一个据点。”
这事提醒了心理不快的王云龙,好像他把这事忘得来没影似的说:“我怎么没有想起这中间两公里还有一个据点。”说道这里,他感到烦似的。把他牙齿轻轻咬了两下他的红红嘴唇。
“哎呀,这个据点挡在我们去大南大桥的路上,怕过不去。”
一个战士叫柳先发,23岁,忽地把他的双手一拍:像才想起似的,脱口就说。大家都沉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情绪变得低了些。
“排长,我们就从据点的后面的山绕过去。”一个在徐连长身边的战士想了下说。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建议。
“不行,那样的话我们要花去三个小时的时间。这样,我们不能再预定的时间,打下南石桥。”徐连长不赞成回答,就站住,他身后的战士也站住。
“对,今天我们绕过去了,明天,后天,以后呢?”战士柳先发这样认为。
“可是,”王云龙说:“营长并没有让我们攻打据点。”王排长明白,小柳的这句可能会提醒自己的连长,将会作出相应的行动。
“这并不能说,我们就不能灵活行事。”李进说。
徐士杰连长没有说话。他向路边,略低头,双手慢慢抬起,叉在他紧束着宽皮带的腰间上。同时,随着他这一转身,他粗壮的腰间上的皮带闪亮一下。你可以看到:他腰间背后露出在皮带上下的蓝灰色军衣,形同一条细槽般。这是中国军人十分勇敢英武模样。
这次任务是把鬼子进入齐会地区八路军根据地重要的要道打掉,听到战士的话,这使徐连长有了另一种想法。徐连长思索起来:如果鬼子把守南大桥。那么,我八路军的根据地就会随时遭到鬼子的进攻,有可能由于得到桥上鬼子的帮助,还会使出意想不到的招数。这应该就是王波营长要打掉鬼子这座桥的主要用意。现在在白龙村到南大桥这两公里之间的这个鬼子据点,横在那里,是对我们不利,而且有牵制八路军战略的意图。也许应该趁此机会拔掉它,这对我军的行动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想到这里,徐连长决定马上着手做这件事。他转过脸,看看正在等着自己做出决定的战士们,他又把脸慢慢的略低,他看到战士们热切的想打败日本鬼子的渴望神情,自己也更想。可这次是夺取南大桥的任务,虽然,王营长具有战略眼光,也不会怪罪自己,可这平添一场仗,仗是可以打,可这会有一些战士死去的。徐连长感到自己的战士大多非常年轻。不过,他觉得,这个据点有拔掉的必要。可怎么做那?他就把叉在腰间皮带上双手放下,在路边蹲下。
据点离南大桥只有半公里的路程,一旦打起来,据点附近的鬼子一定会就近支援,看来第一步是:切断鬼子的通信线路,是打掉据点的关键。还有打这个据点,不需要这么多人。最多就要二十五六个人。就是要打桥,也就是要多点。就这样,先对据点进行察看,然后,再做决策。想到这里,徐连长就站起来。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中国军人曹玉海(一)
下一篇:巴黎公社(一)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161388 武警战士陈开(一)
- 浏览:89900 武警战士陈开(四)
- 浏览:33584 南京大屠杀(四十二)
- 浏览:28622 第四章: 张桂花偷情被
- 浏览:27176 出轨(短篇小说)
- 浏览:26129 武警战士陈开(三)
- 浏览:24164 一个儿子五个妈妈的故事
- 浏览:19935 换妻
- 浏览:16189 路 第二章疯狂的八月
- 浏览:16160 美丽的乌托邦《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