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回望《青春赞》
院落梨花夜,聆听《岁月甘泉》:“山风轻轻吹,青山高巍巍,不要问我青春悔不悔?……雨后的彩虹,对苍山无愧,对大地无愧。啊,无愧!无愧!”那饱含深情、荡气回肠的歌声,把我带回难忘的知青岁月。
清楚地记得那是在1975年3月5日,正好是学雷锋纪念日,江西下垄钨矿76名应届高中生,将告别父母亲人,奔赴大余县新城公社京州、水南和横江公社牛岭等知青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牵动了许许多多人的心。整个矿区沸腾了,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刚上班,矿里在俱乐部礼堂开欢送大会,领导讲话、知青表态,口号响亮、掌声不断。接着,会场里的知青列队,由领导挨个发光荣证,佩带光荣花,赠送印有下乡光荣字样的斗笠、水壶、铁桶等生活日用品,随后登上分送各点的解放牌卡车,车辆缓缓地向前行驶。学生们手持彩旗,敲锣打鼓,夹道欢送。矿区道路两旁,被前来送行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当天上午,我们下乡到横江公社樟斗大队牛岭知青点的21名知青(按名单):黄垅生、吴元龙、许雄辉、张全扬、张菁(女)、余华(女)、黄榜周、周泽民、袁建华、陈军、孙宝秀(女)、谢光通、古冬莲(女)、幸良和、刘凤珠(女)、刘明华、曹垅生、王建平、梁鸿才、卢和乐、卢圣贵等,随同带队干部潘叶祥,一起到达牛岭脚下,然后打着行装,冒着细雨,徒步进山。走了1个小时的路程,被早早站在路口的大队干部和驻点社员,迎进了一座旧祠堂式的老屋。大家经一番相互介绍认识,便进入山边禾场知青横排屋,按门上粉笔编写的姓名入住。我和黄垅生、幸良和住一屋,半年后搬新宿舍与许雄辉、王建平住一屋。
中午的接风洗尘宴,在老屋的祠堂举行。大队党支书王会西和大队长王才高,临席举杯致辞欢迎。农家土菜,有酒有肉。当白米饭端上桌时,异香扑鼻。城镇居民长年食用国家粮站供应的仓储陈米,难得吃上农村当年产的新鲜稻米,感到是一种奢侈享受。当时,我接连吃了好几大碗,开心极致。
开心归开心,日子慢慢过,我们吃完了晚饭,在屋子里点燃了一盏煤油灯。煤油灯上的火苗不大,像个蚕豆在上面不停地上下跳动,煤油灯上一缕黑烟高高地升起来,在整个屋子里扩散着、弥漫着。我们这些来自矿区的知青,原来在家里都是使用电灯照明。我们下乡来到了深山,刚刚看见煤油灯,就觉得非常别扭。一个人挡住煤油灯的光线,整个屋子里一片黑暗。我们早晨起来洗脸时,拿小镜子一照,看见鼻孔里和眼窝里,都被油烟熏得黑黢黢的。
牛岭知青点原是樟斗大队的林场,沿着山路向上走10华里到下垄,往下走10华里到樟斗,是距离矿区最近的一个知青点。它四面环山,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树木茂密,常常因为野牛出没,故称牛岭。特别耀眼的是那涓涓清泉汇集的山涧溪流,在阳光的折射下,如同一条细长的银蛇,蜿蜒曲折流向樟斗河。知青们每日跟随驻点农工进山伐木锯板、耕种梯田、采茶植药,起早摸黑“战天斗地”。
时间一长,日子难熬。食堂大半年未见荤腥,清汤寡水,刮得饥肠辘辘。正如知青老友许雄辉文中描述:“吃了四两再添二两,还没吃饱,哥们四目以对,于是,又打了一个赌,再加四两米饭。”最漫长难熬的是夜晚。打牌吹牛,别无去处,看一场电影要下樟斗,来回走二十几里山路,深夜归来,月光朦胧,树影如魅,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1975、76年,伴随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全国掀起学习天津小靳庄运动,用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热潮,也卷入深山旮旯的牛岭知青点。当年蹲点干部是大队团总支书记刘经传,他刚退伍,朝气蓬勃,喜爱音乐,吹得一手好笛子。在他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牛岭知青文艺宣传队。我曾参加过学校和矿里的文宣队演出,义不容辞的担任总导演。没有剧本,大伙集思广益,搜集身边素材,挑灯夜战,创作出歌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相声《知青伙夫》、舞蹈《筑坝抢险》、小话剧《一斤茶》、配乐诗朗诵《青春赞》等节目。收工后的傍晚,点燃松脂照明,门前晒谷场上,5名女知青悉数到场,13名男知青依次亮相,男女“全员皆演”。无论谁曾上过台,熟手教生手,互帮互学,排练节目很投入、上手快。自编自导自演的这台节目,国庆节在樟斗首场演出旗开得胜,赢得满堂彩。随后到下垄、平案脑、花坳驻军油库等地演出,很受群众的欢迎。
牛岭文宣队的演出,受到公社领导重视。1975年底,以牛岭知青为主,抽调当地2名小学女教师和1名女青年充实女演员,抽调插队双伏村的2名上海知青谢长庆、陈宝萍和当地1名二胡高手充实乐队。新组建的横江公社文宣队共24人,全部集中在樟斗大队部礼堂,脱产排练一个多月,届时参加大余县1976年春节文艺汇演。在此期间,我特邀老朋友,原下垄钨矿文宣队导演谭晓洪老师来现场指导,他根据男演员特点,编排舞蹈《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激情奔放,演艺俱佳。谭晓洪现任深圳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1976年元月,大余县举办的春节文艺汇演拉开帷幕。演出时间6天,参演单位比较多,几家合演一台戏,分白天和夜晚两个场次进行。横江公社代表队被组委会特意安排在夜间专场。记得那晚演出时,县革委会领导、县剧团主创人员亲临现场,舞台上充满激情的歌舞表演,经典样榜戏京剧清唱,风情浓郁的女声独唱、笛子二胡民乐独奏,逗乐的相声,神奇的魔术,耐人寻味的小戏……,让现场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尤其是由许雄辉执笔、刘经传配曲、许雄辉和张菁表演的配乐诗朗诵《青春赞》,激扬文字,气势磅礴,让观众血脉贲张,把整台晚会推向高潮,获得创作表演一等奖。
汇演一结束,我和许雄辉被县里留下,继续创作改编节目,为参加地区调演做准备。金秋十月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有关调演事宜也不了了之。1976年12月,我通过招工回下垄钨矿当工人,从此离开了牛岭知青点。
人生最美的是青春。短暂的知青岁月,淬励了我的意志和品质,懂得真心待人,实在干事,克难而进,再微小的努力,都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精彩。“我,知识青年浩瀚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崇山峻岭林海松涛中的一棵根芽,此刻,青春画卷在眼前展现,青春烈焰在胸中燎原。……啊!青春,你在我们的心里,早已是进军的号角,战斗的歌谣!……青春永属战斗人!”
夜沉,花浸溶溶月,风吹欲欲燃,刻骨铭心的《青春赞》,久久在我的耳边回荡……
作者简介:吴元龙,笔名天龙山,来自江西赣州。守望下垄钨矿六十余载,我心我诉,淡写流年。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7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89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1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29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