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
下了几场雨,排在屋檐下、从旧厦拆下来的土坯慢慢变成了一堆黄土。
土坯,我们家乡叫胡基,它曾是晋南一带盖厦砌墙盘炕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与故乡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前,故乡的房屋几乎都是用土坯砌造的墙壁。用砖砌墙的只有公家和极个别有钱的人家。条件比较好的家户,也只在前沿墙的窗台下使用砖,两头使砖腿子,整体墙全用土坯砌,叫“装心墙”。山墙外、厦后土墙上表一层单砖,里面的主体也全是土坯。土坯房墙壁厚度可达四十多厘米,因此冬暖夏凉。故乡人世世代代就是在这种土坯房里繁衍生息,它盛满了人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农家一年又一年走过的艰难岁月。
盖一座房子需要好几千块土坯,打土坯就成了农家的一件大事。这种活既要有力气又需要技术,不是人人都能打的。它的原料是随地可见的黄土,垆土最好,打的土坯结实。沙土也行,打的土坯整齐、美观。制做土坯的工具是模子、杵子和石板。模子是用枣木、槐木或柿子木等质地坚硬的木头做成;杵子是石杵,重量约10公斤左右;石板要求平整光滑,比模子大一些。再需一把锋利的铁锨(我们那里叫芦花子锨)和一盆干燥而细腻的灰土,草木灰最好。
当时土坯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农村家家户户抽空都打,我放学回家、晚上下自习,常常听着“咚咚咚”的杵子声此伏彼起。有的人家是打土坯的高手,靠制作土坯卖钱,一天能打1000多块,那速度简直叫绝。先把石板平整地埋在地下,石板面略高于地面,然后把浇好水翻搅均匀的湿润的黄土堆在石板前。在石板上支好模子,抓一把灰土均匀地撒在模子里,用铁锨往模子里装土,填饱后丢开锨把,右脚重重地踩在模子里的土上,左脚接着踏上模子,双脚踩实土,然后蹭下多余的土。右手抓过石杵子,左右脚分别撤下模子,“咚!”双手紧握的杵子第一声已重重地砸在模子里的黄土上。接着“咚咚咚咚”一连十几声两行打到头,最后提高杵子对准模子中间部位稍用力砸一下,脚在四角用力一踩,右手把杵子放到边上,右脚跟踢开模子的挡头,双手各抓模子的开口处提起来,张开模子,两手夹住土坯,放掉模子,土坯就立着靠在右胳膊上了,然后横立起来放在平整好的底子上,用模子上的小挡板按在上面轻轻一拍,一块土坯就制作成功了。刚打好的土坯比较软,可是等它干透之后,敲着当当响,砌墙时扔一丈多高有时掉落到地上也摔不碎。打的土坯多了,一列列排放得齐齐整整,就像列队等候检阅的士兵。在烈日下晒上四五天后,土坯干了,就可以使用了。记得那年因雨多,东厦山墙倒了,父亲拉了垆土,借了模子和石杵子,就在后院场里打土坯。我放学回来,经父亲传授要领,试着打了几块,可一拿到手里要么缺角,要么成了两半,要么小心翼翼地快拿到垛子跟前却掉在地下摔碎了。几经周折,我终于没学会制作土坯这一行当。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家经济条件大为好转。红砖青瓦、玻璃门窗,成了故乡人建房的追求,也是农村开始走向富裕的象征。土坯这种土里土气、档次低下的建筑材料渐渐被结实的青砖、红砖或空心砖所代替,再也没有制造和应用的必要了,它慢慢告别了故乡人们的生活,卸去了它为历史承担的重担。随着那些老墙厦一一被推倒重建时,土坯就会在地球上彻底灭绝。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62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9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3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