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教育者的自觉

时间:2016-03-12   作者:沈周霄 录入:沈周霄 文集:步入丛林 浏览量:189 下载 入选文集
王开东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燃烧,而是为了照亮!”教育是照亮灵魂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当有一些基本的自觉。
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我的读书观,“读书是为了让眼前模糊的世界变得清晰”。一个好的老师,应当多读好书,也要读生活这本书。作为一名“为人先导”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这些“书”中汲取智慧,让自己先有一个清晰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然后去实践教书育人的理想。然而,在“一流人才从商,二流人才从政,三流人才教书”的今天,很多人是因为不得已才读的师范,他们在大学里只是为了文凭才读书,为了好找工作,拼命地学外语考级,常常把教育的“辅修”当成了“必修”,把“必修”当成了“辅修”。对枯燥艰深的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哲学、社会学常常是敷衍了事,毕竟多数人喜欢的是容易和通俗。这说的还是在大学认真考证的,还有些大学生,进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在中国“严进宽出”的体制下,他们把大学当成了风花雪月的场所,一场恋爱、几次旅行或许才是他们大学的真正收获。正是因为很多刚从师范出来的老师,自己还未建立起清晰的三观,所以教育也就常常成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多老师,逐渐就变为高考的奴隶,分数的簇拥。
学生来学校,不只是为了学知识和技能的。若是如此,社会上直接开办职业技能学校或专科院校就好了,还要小学、初中、高中干嘛!尤其是中学阶段,是学生三观逐渐形成,人格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更应具备精神上的巨大优势,成为学生可敬的长者和可亲的朋友。若不如此,则很容易和学生过于淡漠成为学生畏惧的人,或是和学生过近成为学生可狎昵的人。而中学生,应当在学校就形成基本的三观,否则将来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湖南邵东杀师案的主犯龙某,不就是如此吗!最近在微信圈内疯传的《德国家庭教育》的文章,读来很是警醒。为什么才8200万人口的德国却分享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原因就是不要用很多看似“有用”的知识技能去堵塞孩子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让孩子们,先成人,再成才。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状态,其实主要取决于:他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心理素质。削减部分僵死的知识,保护孩子的情感,树立孩子的三观,让学校生活不仅仅剩下学习,因为孩子们将来走出学校,终其一生,他们都会把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习得的经验作为基础去面对这个世界。
培养学生的人格,除了老师的言传身教外,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渴望成长的内驱力。让孩子听话的教育,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只让孩子听话,却不教会孩子思考,这无疑是压抑了孩子的思维,何况在让人听话上,希特勒与李洪志远比我们要做得好。我常常想,教育最终不是教育者的事,而是被教育者自己的事。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梦想,给学生成长创造机会。而想要成就自己,想要获得成长的愿望应当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早就根植的,教育,无非是把这些东西给挖出来罢了。
渡水不得,于是作船,致远累事,于是造车;让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并且这个梦想是源于某种“宗教般的期望”无法实现的缺憾,那么灵魂或许可以被照亮,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三月 下一篇:张家港赋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