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了爆破手(二)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寂静,格外的神秘。很明显,这个地方在山下人们的心目中,实在是太神秘了。多少年来一直都处在连绵群山的重重包围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人来过。我望着这四周寂静的山林,这里实在是太静了,静得连鸟叫得声音是那么清澈,令人感觉到山泉水咕嘟咕嘟往外冒的声音也是那么清晰,不禁让人心里发虚。
我这时的精神状态,由开始的好奇和兴奋转变到紧张和恐惧,进山以后一直到这儿的这一路上,二三十里范围内都不见人烟,连砍柴的人也没见到几个,不会有什么野兽吧?刚才仿佛听人说起,这儿曾经有过狗熊出没,那这狗熊又会不会伤人呢?
我开始有些害怕了,怯声细语地陪着小心,拉着站在我身边的这位突击队负责人汪乡长的衣袖,轻声打听着:“汪乡长,你能不能告诉我,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好远?”
汪乡长微笑着上下打量着我,风趣地说道:“你未必还没有走够吗?现在,你脚下站着的地方,也就是你的目的地,我们已经到地方了。你还想准备往哪儿走啊?”
天呐,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啊!我真的无语了。
默默地转过身呆呆地坐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切怯的两眼不停地扫视着四周,嘴里不禁喃喃地自语道:“在这个地方,除了我们以外,其他的人,一个都看不见。实在太吓人了。万一有野兽蹿出来伤人,那可不得了啊!”
突击队的小伙伴们都看出了我的畏惧情绪,马上过来围着我,纷纷扬扬地安慰我,争先恐后地对我说:“在这个地方,过去的确是没有人,现在不就有人了吗?再说,这里的野兽都是害怕人的。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它也绝不会伤害你的。”
“从今天起,我们大家天天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活路在一起,睡觉在一起,你放心,大家都是好朋友,你是绝对不会孤独的。”
天已经黑了,美名其曰中秋院的山顶,在四面环山环抱之中,凉风习习的微风不时从身旁掠过,在这四面透风的竹蔑笆子工棚里,我们吃过晚饭,汪乡长从挎包里拿出了半导体收音机,放在竹蔑笆子工棚堂屋中间的大树墩上,大家围坐在一堆篝火旁,观赏着视乎伸手可触及到那轮天上的明月,静静地听着从半导体收音机传出来的革命歌曲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播送的新闻节目,度过了一个漫长而平静的夜晚。
天刚亮,已经做好早饭的炊事员,大呼小叫地喊着“快点起来咯,开饭咯。”
我们慌忙纷纷起床,端着洗脸盆,拿着漱口盅、毛巾、牙膏牙刷,爬下竹蔑笆子天棚阁楼,跑到工棚陡坎下方的小溪沟旁边,用这冰冷刺骨的溪水洗完脸刷好牙,爬上陡坡,回到竹笆子工棚,围坐在一张长条石板桌旁边,端着饭碗猛刨几下,迅速地吃完饭,大家就扛着锄头,带着竹箢篼,到工地的作业面了。
从隧道的基点开始放线挖土,放线定位的活儿由汪乡长负责,他这会儿正在宋岩顶下面半山坡上,和一个不知来自哪个生产队的木匠在一起,拿来一个洗脸盆,打上半盆水,在水面上摆好一块小木板,用一套简易罗盘和水准仪,轻手轻脚地放在这块木板上,眯缝着一只眼睛,观察了一阵,经过反复多次的校对以后,很快就完成了工程的测量定位放线。在半山坡陡坎边沿的一个大石头顶上,拿着红色调和漆画上了一个圆圈,在圆圈中间画着两个三角鼎立的图案,再三告诫大家,这个红色的圆圈加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就是隧道的起点坐标,任何人不要碰它。
工程开始是首先挖土方。就挖土而言,大家都是干农活出身,挖土不用学,是人就会。隧道下部高程一旦确定,大家拿锄头用力挖就是了,反正有人挖,也自动有人把挖出来的泥土装在用山里的竹子现编的撮箕里,还有人把装满土的撮箕端起来往山坡下面倾倒,泥土顺着斜坡滑落到隧道底部高程±0.000以下的一片空地上,泥土滚动的响声惊动了这荒无人烟的山林。隧道工程正式开始了。
随着工程的不断进行,土方越来越不好挖了,工地上出现了大量的巨型孤石,严重影响了土石方开挖的工程进度。必须实行爆破作业。可是谁也不懂爆破,雷管炸药这类东西,大家都搞不懂,没人能明白。论说炸石头,我们全是外行。一是没有技术,二是缺少炸药。根本没法炸石头。汪乡长这两天没在工地上,我们大家都能猜道:他肯定是下山搬救兵去了。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工地上拿着锄头和钢钎,艰难地抠着石头缝,工程进展非常困难,双手都磨出了血泡,衣服也被丛林里的树杈挂破了好几个小洞。脸也晒黑了,我早已没有了城里学生的斯文模样,根本看不到半点中学生的影子。
我们正在山上,合力抬着一块用钢钎和锄头刚抠出来的大石块儿,向土方堆弃场地方向抬,汪乡长带着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上山,来到了我们的工地。冲着我们大喊起来:“大家都把手上的活儿停一下。都聚到这边来开个会。”
突击队员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杠子和绳子,从各个角落里走出来,大家围坐在一块长满野草的空地上。
汪乡长拉着这位五十多岁的老人,给大家做开了介绍 “这位老人叫余新哲,这里也许有人认识他,过去,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是个老工兵,爆破英雄,请他到我们工地来的目的,就是专门做爆破技术指导的,除此而外他还要配制炸药。现在请他给大家做个示范,演示一下如何使用炸药炸石头。”
这位老人站起来和大家挥手打过招呼后,从上衣兜里摸出一盒雷管,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小口,从里面掏出一枚纸雷管交给我,再三叮嘱道:“千万要拿好啊!千万碰不得任何硬东西!雷管里面可千万掏不得啊!雷管里面绝对要保持清洁!落不得半点灰尘的渣渣啊!”
说着,他又从背包里取出一卷乳白色线缠着的导火线,用小刀割下有十余厘米的一节,用小刀在这截导火线的一端朝上十字切开一点,从我的手中拿过雷管,小心翼翼地将切开的那端导火线,轻轻地旋转着插入纸雷管内,把它顶到位后转身又轻手轻脚地交给了我。
这位老人又信步走到一块起码有三个立方米的巨型大石头旁边。
他指着这块巨石,风趣地问我们:“看着这块石头,你们这十几个人都上来,试试能抬得起走不?”
我们这帮突击队员顿时赶紧摇着头,异口同声地回答,“你就是打死我们,我们也抬不起。”
这位老人又说:“那等一会儿,我们就要它马上给我们让路。”
说着,他弯腰从地下用手抠起了几捧泥土,用手又捧起几下小溪水浇入土中,用手和着泥土,揉成泥团摔在这块大石头面上,用泥团在这块大石头面上围成一个圆圈,再从背包里取出一包黄颜色粉状物的东西,轻手轻脚地倒进圆圈里。
他向我招了招手,我好奇地走到他跟前。
他从我手中接过插着雷管的导火线,将插着雷管的那端平放在泥圈内黄颜色粉状物的中间,转身向另一个突击队员说道:“弄点湿润的泥巴来。”
湿润胶状的泥巴拿来了,老人把这团泥土用力拍压成一块两公分厚的圆饼,轻轻地盖在那插着雷管和导火线及黄颜色粉状物上,用力压严实,一截导火线露出6公分长。
最后在这截导火线的末端用小刀从中切开一点,轻轻剥开,露出一点黑色火药,最后把暴露着黑色火药的导火线尾端,轻轻地放在这块巨石的上表面上。
这时老人才站起身来面向大家说:“大家都看见了,刚才我的动作很慢,目的就是要大家增加印象,刚才我交给这位年轻人手上的是纸雷管,是用于爆炸的核心,放在石头上的黄色粉状物是硝酸氨炸药,白线缠绕的带状物是导火线。大家现在马上疏散,各自找地方隐蔽起来。(用手指着我)这位年轻人留一下。”
突击队员们立即散开,各自找好隐蔽点躲藏起来,老人从衣服里拿出一支香烟,点着了以后,交给我。他轻声问了一声:“点火你敢不敢?”
当时在我头脑中顿时闪现出很多在战斗故事片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冲锋陷阵勇炸敌人雕堡的故事情节,他们点火引爆炸药的精彩激烈场面,一个又一个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此时此刻,我顿时感到全身上下热血沸腾,似乎产生了那么一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当英雄的冲动感,大声回答“敢!”
老人点了点头,再三叮嘱道:“那我现在就开始走,当我走到前面三十米远那块大石头的旁边,你就开始点火,别害怕,不要紧张,要沉着点,时间足够用的。”
于是我目送着老人走到前面三十米远那块大石头的旁边后,便弯下腰,左手托着起那根已经切剥好以后的导火线尾端,有些颤抖着的右手拿着烟头,烟头的暗红色余火刚刚碰上裸露着导火线端头的黑色火药,导火线立刻冒出蓝色的烟雾,红色火星在蓝色的烟雾中发出哧、哧、哧的响声,周围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只听得那哧、哧、哧的导火线燃烧声,不断地发出响声,令人感到死亡就要来临的威胁。我慌忙调转身,就向前面三十米远那块大石头跑去。
刚跑到这块大石头旁边,老人一把我拉到大石头的后面,按倒在一个安全的角落,几秒钟以后,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紧接着地面一阵强烈地震动,我的心情从刚才的万分恐惧转变到异常兴奋,现在感到无所畏惧,啥也不怕了。立刻转身拉着那位老人,一下子就从隐蔽点地跳了出来。
看到半分钟之前还摆放着雷管炸药的这块巨型大石头,此刻已经被炸成了一堆碎石,浓烈的蓝色硝烟与白黄色混合的浓烟,正从碎石裂缝中不断地散发出来,弥漫在山林里,飘飘洒洒地升到了空中。
突击队员们纷纷从隐蔽地跑出来,一头钻进浓烈呛人的硝烟蓝色烟雾中,尽情地欢呼跳跃着。
这时候,我看到了汪乡长和那位老人在用衣袖擦着眼睛。过了好一阵,他们来到我面前站了好一阵,才深沉地对我说:“怎么样,你学会了没有?”
我向他们打了个立正,大声回答:“报告,我已经学会了。”
汪乡长高兴地说:“那好,以后炸石头的事就由你负责。”
我当时兴高采烈地立正,面对着汪乡长和那位老人大声地回答:“首长放心,我坚决完成任务。”
就这样,在广阔天地里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当上了水利工地炸石头的爆破手。我的爆破手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我昨天刚学着点导火线炸石头,今天又该学点什么呢?反正我对炸石头已经充满了好奇。吃完早饭,来到作业面。想继续更多的学爆破炸石头的技术。请看下一节《进洞了》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5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3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