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土奖学金
马上又要到这一学期的评优考核了,算是对这一学期的总结以及对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给予褒奖与鼓励。这本是一个初衷很好的奖励机制,然而读了近两年的大学后,对奖学金有了不同的认识,发现其中猫腻甚多,甚至非但没有达到它本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奖学金,曾几何时,在我读中学时曾是多么地神圣,在那个“唯成绩论英雄”的中学时代,得奖学金者,得高考,奖学金即意味着一切,不过那时的奖学金相对来说也比较单纯,成绩就是硬道理。来到大学后,奖学金似乎也体现出了大学的兼容并包精神,因为成绩不再是奖学金评比的唯一标准。比如说,如果你唱歌有天赋,又在哪一次演出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或者你口才不错,参加某次演讲比赛获了奖;甚至是只要你擅长体育,在运动会中获得了名次,这些都可以作为重要的加分项帮助提升你的排名去竞争奖学金。这也是个不错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学校因材施教,重视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响应了国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我对此也是深表赞同与肯定,的确在这样开放自由、百花争鸣的学风下,很多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发展与培养。但一个制度难免有它的弊端,这个评优制度的弊端就在于它虽然为综合能力提供了通道与可能,但却也压制了专业成绩在整个评优体系中的比重与重要性。我曾就亲眼看见一同学成绩本是班上前列,可是由于缺乏综合能力的“加分券”,被持有“加分券”的后来者如狼似虎般的冲刺给排挤出获奖之列了,不知这位同学心中作何感想,恐怕也只能独自一人咀嚼心中的苦楚了。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学生的评优结果可以轻易地被一张竞赛奖状就改变,那么他还会静得下心来认真踏实的学习吗?我还只是一个文科专业的学生,不用学枯燥生涩的数理化,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去痛苦地做题与专研,可是理科专业的学生呢?如果一个理科专业的学生牺牲与同学看电影唱歌的机会,牺牲与朋友聚餐逛街的快乐,每天咬书啃题,焚膏继晷,辛辛苦苦一学期,本以为可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证明自己,拿个奖学金犒劳自己一学期的辛劳。可当他看到一个成绩虽只有中下游的同学却凭借自己的加分项轻易地排在自己的前面甚至排挤掉自己的时候,他该是何等的激愤呢?恐怕他以后也不再会尽全力去努力学习了,而是去想办法如何获得加分项比较好。可这对于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个灾难,对学生来讲,它不仅挫伤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引导学生走向了一条寻机取巧的浮躁之路,这对我们整个人生的影响来讲都是恶劣的。
其实很多能力加分已经表彰过了,比如体育竞赛,学校和学院都设立了专项奖金,奖励在运动会中有杰出表现的学生,然而在综合评优环节中,此类奖状又可以搬出来作为一项重磅级加分项去参与竞争奖学金,这对靠纯成绩去比拼的学生来讲极不公平。我在一个班级了解到仅靠体育加分跻身进获奖学金之列的人数就占到总获奖人数的四分之一,其比例之高可见一斑。如果是这样,那我校又何必叫曲靖师范学院,干脆叫曲靖体育学院得了。为了避免有人说我只批判不建设,那我干脆在此提一个建设性意见:我从不否定对课外优异能力进行表彰的意义,相反我还毅然支持,但是它不应该与学生的专业成绩混为一谈,不能参与到最后的奖学金评比环节中去,而是设立专项奖学金,毕竟奖学金顾名思义也就是专为学习成绩而设立的。此举我相信无论是对学生的真正激励作用还是对学校的长足发展而言,都是居功至伟。
如果说评优制度的弊端还是个可以弥补的漏洞,那么一些滥竽充数、毁人不倦的教师的存在则是个永远不能修补的无底洞。且不说一些本可驾轻就熟的课程被一些老师上得像念经一般,催人入睡,更有甚者对于一些稍有技术含量的科学类公共课程,我听闻一教师在课堂上毫不羞耻的直接坦言他不会,言下之意让同学们去自学,那期末考试怎么办?这厮可有信心了,胸有成竹理直气壮地说:“期末考试你们只要不空白就行,其余的分数就交给我了。”果不其然,他班的学生期末成绩都是离奇的高,其中还不乏满分,比我们这些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了54课时,课后又花了大量时间复习巩固,考前还加班加点的学生们分数高了两位数……这不是误人子弟又是什么?可我们又能为之奈何呢?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已经是万幸,就不奢望自己的勤勉辛劳还能公平地被奖学金所认可。
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为什么军队要训练站军姿,踢正步,这对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并没有什么至关作用啊。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它虽不能直接提升战士的作战能力,但是它可以规范战士的行为,统一军队的作风,行为上的服从,可以变成态度上的服从,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改变他的态度,这不是极大地降低了军队的整治难度吗?联想过来,奖学金之于学校,不正如军姿正步之于军队吗?在我看来,奖学金除了与生俱来的激励作用外,还逐渐演绎出了一个重要的隐藏功能,那就是将所有学生拴在一根绳子上牵着走,从此不管我的课是多么公认的无聊,你也只能乖乖地来上课;你再不感兴趣的讲座或活动你也得参加;课程与考试规则设计的再不合理你也只能吞声忍气……这对学校来讲是降低了管理成本,甚至在表面上还营造出一种全生皆积极,师生大融洽的假象,而实际上却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荒谬扼杀与对自由的可耻剥夺,这样的奖学金不要也罢!
对于无法抗拒奖学金诱惑的一般都无外乎这两个原因,第一是不想失去减轻父母压力的机会,这份孝心固然令人感佩,可是我相信每位父母都宁愿每学期多给我们几百块钱,也不愿看到我们单纯地为了几百块奖学金而在教室规规矩矩地听老师催眠、为了几百块奖学金而放弃本可以高效的自主学习时间,沦为死读书的考试机器、为了几百块奖学金而妥协变成制度化的产物被牵着鼻子走。若干年后我们来蓦然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我们会记得哪本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哪位恩师深化了我们的思想,却未必会记得哪笔奖学金带来的兴奋了。退一万步讲,我们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已经是上万,如果为了几百块而愧对一万多块,岂不是因小失大?况且如果真的想要给父母减轻压力,其实还有许多比奖学金更好的途径,比如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假期兼职等等。其不但可以收获比奖学金更多的钱,还可以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毕业求职增添砝码。说到求职,这就是大部分人担忧的第二个原因了,确实有一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注意面试者是否有得过奖学金的经历,但这也只是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类工作稍微明显,对于我们这类文科性工作,可能社会实践经验比奖学金更重要。况且我相信只要上过大学的HR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奖学金不一定都是颁发给真正的优等生,就好比助学金也不一定都给予了真正的贫困生。”如果真才实学,定会光芒自显,又何需一纸奖状证明?若虚学伪才,再多的奖状又有何用?
我的观点是,如果鱼与熊掌能够兼得,那么当然照单全收,可如果奖学金与自主性学习发生了冲突,就必须做出取舍,孰为熊掌,孰为鱼?有些事情只是在短时间内很重要,比如奖学金,它能让我们在一段时间内手头稍微宽裕些,却不能影响更多,此为鱼也;有些事情的影响确是深远的,比如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读大学,它将决定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此为熊掌也。古人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你看,古人很早就有给过我们建议了。毛泽东曾在诗词里面写道:“粪土当年万户侯”,荣华富贵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过眼云烟,更何况小小一笔奖学金呢?当时过境迁,我们学有所成功成名就时,完全也可以像毛主席那样豪情万丈地说:粪土当年奖学金!(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