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我看余秋雨

时间:2016-07-19   作者:何英 录入:百合花开  浏览量:847 下载 入选文集
    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读本》。跟自己以往两星期看三本的时间相比,这本书似乎看得太慢。现在回头想想,该是以往的书看得太快,重量不重质,所以在思想上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追求一种感官的满足,精神世界显得苍白呆滞。当然,一周看完余秋雨还是显得仓促,只能说在这一周里我能通过他的笔,大体了解对于文化的定义。至于他对于文化的深层解读,我想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感知,至少不止一周。文化是一个很宽泛深厚的定义,绝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深刻地理解,真实地感受到它本身所包纳的全部意义所在。所以,我不敢就此妄论,还是说回余秋雨吧。 
    当翻着文汇出版的《余秋雨读本》的最后几页时,有一种不忍看完和一种终于看完的矛盾心理。感谢他带给我的一场文化之旅和自己对于文化的重新感知,若说我之前对于文化的理解仅停留于书面解释层面,现在亦不至于达到深刻理解的状态,但至少我能切实地去理解关于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这一具体定义。我亦要庆幸自己如此钟情于都江堰,因为它牵引着我走向了对自己重新认识理解文化具有启发意义的余秋雨。 
    翻着这本《余秋雨读本》,觉得爱不释手,实在觉得应该去买一本,可是我又不想巴巴地买上一本崭新的书放在桌上供着。我是不太喜欢看新书的,翻着总觉得没有书本承载文化的深度与历史厚重感。所以,心中便生出一个邪恶的念头,把这图书馆借来的据为己有。当然我是不敢冒着被延毕的危险去做这种所谓盗窃学校公共财产的苟且之事的,这样做显得太自私狭隘,若大家都这样,学校图书馆大概是开不了馆了。当然出现这样情况的前提是大家是有心思到图书馆去看看的,这样就会无意中翻到一本自己看后觉得爱不释手想要据为己有的书了。是的,余秋雨确实是我无意中翻到的。在此我不得不提一提我们这刚刚启用的所谓西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最大,但比之于自己这三年进进出出的临时图书馆,真的是该说大而近之于奢华了。当我第一次进去看着整整齐齐排列的书架上放着那些久闻其名而始终未得一见的作品时,心中油然而生出了巨大的疼痛感,眼里漫着痛苦的泪水,耳边回荡着老师那句“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却从来未曾进过一次正规的图书馆,看上一本正版的文学作品!我为同学们感到伤心。毕竟同学们的大学一生就这一次。”一种锥心刺骨的疼痛充斥了全身每一处。有想要对着这约整整一层楼的书撕心裂肺哭一场的冲动,这是一种对我们大学中文遗憾的控诉,是对造成我们文化缺失的愤慨。正是由此,才会有之前我对于自己文化理解的浅层认识的尴尬,所幸,我在毕业之前还能进去,摸一摸,看一看,还能无意中发现余秋雨。 
    对于余秋雨的了解并不多,所以我不敢轻率地对于他们对余秋雨的些许偏见进行辩驳,至于他们所说的余秋雨作品类型化什么的,我只能表示沉默。我想大概是他们所要追求的文化方向是不一样的,更看重于文化在学术界上,在理论上所要表达或代表的深度与广度。而我便是看重了他们所摒弃或所忽视的形式,但却也未必完全是形式,我想自己也不至于完全没能看出他里面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不然我也就不会专门将他提出来写了。文字优美,文风自然浑朴,娓娓道来的思想,朴质中自有清新,微妙处自显宏大。我相信他是用心在与自己与读者交流的,至少我并未看出他有意炫耀或故弄玄虚之处。他写的是宏大的文化,读完每一篇都能让自己在心中对文中所写之地之境之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能牵引着自己走向那个地方,在心中不断地构画文字中所涉及的一切,或许现实存在并不见得会如他笔下那般令人心驰神往。于是我便知晓这便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文学的精华所在,文化的核心所在。 
    但凡读过书了解历史的人都会对中国现存于大地之上的各种文明抱有崇敬之心,感慨之心,还有想要亲自踏寻之心。去,并不是目的所在,而仅仅是目的的开始,能用自己的思想去与文明交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揣度文明的价值,用自己所饱有的文化去展开对文明的解读,这才是去的目的所在。追寻文明的道路是艰难的,除去实际中存在的自然条件的艰难,对于依托于自然之上的文明文化的理解与感知才是真正艰难的。我们要从它们身上去到远古的历史中,在那里面去感知文明与罪恶,文化与无知的相互纠葛碰撞而形成的今日的文明长河。这样近又那样远,所在想象中的文化文明是难以如平时我们所能触及提及的那般简单易得的。这亦是真正的文化文明所要带给我们的,要我们去探寻去感受,然后将它与自身的理解结合,在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在文明中发现自己的信仰,在文化中明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当然,这样的文化之旅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放纵性,但是对于文化的定义也未必就应该是根据理论生搬硬套的。文化的定义很宽泛,它本身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如果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那自然会束缚我们在感知它本身时的想象空间,想着要依样画葫芦地将理论定义于实践,通过裁决来确定它是不是文化,它该不该被我们所接受所敬仰。这样的文化又有什么意义呢?倒不如住进书宅,捧上典籍去埋头寻找文化,去提升自己那所谓的学术修养。如果真要这样,文化存在的意义又该是什么呢?不是该引领人们去探寻自然与生命的本真意义吗?这些若不经过亲自践行又如何得出呢?所以,余秋雨有《文化苦旅》,他亦认为该是遍遍踏寻遍遍亲自感受体验才能去真正理解文化意义所在。文化存在于书本上的意义最终该是让我们自己去感知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于我而言,余秋雨的文章是成功的,不管别人怎样看,至少在我看完每一篇作品之后都有想要亲自探寻,想要随着他的描述去走一遭文化之旅的想法,而且是非常热切地希望能够走一遭的。如果对于我们的文化,我们都能有要亲自践行的意识,那或许我们的端午节在韩国是没有的。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