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槐树情思(五)

时间:2016-08-29   作者:索道 录入:索道  浏览量:720 下载 入选文集

 他是个被人公认的苦命孩子,也就是在他开始记事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对乡村的一切都可以记忆一新,可对自己的母亲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具体地讲,母亲没有留给他记忆可怀念的东西。按理说他不应该那样,可事实毕竟是事实,她不想欺骗自己也不想欺骗他人。而对父亲的印象却十分深刻,父亲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生动。也许是父亲老来惜子吧,把他真的是视为掌上明珠。然而,尽管父亲对他疼爱有加,万般的爱惜和呵护,为了他的生境还是把他送到了省城姨妈处,被姨妈收养,改姨叫妈了。

 来到省城上学,由于乡音难改,常常招同学的讥笑,那时候省城里的乡人不想现在那么多,城里看乡下人就像乡下人看城里人一样的稀罕。好在他的学校里,外乡口音的同学比比皆是,很容易找到知音和朋友。

 也因为这个原因,打小他就养成一种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的品格,这对他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城乡风俗和人情的有机结合,使得他显得很有成浮,是他生活的宝贵财富。

 每年寒暑两个假期都要回乡下,他那槐树下面与童年朋友的窃窃私语,互相传递着各自认为新鲜的事情。特别是暑假时间较长,也是村里景色最美的季节。那满山遍野的绿色,一望无际的晴空万里,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却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在迷人的大自然中疯玩够了,还可以到副业队里看看捏锅、碗、瓢、盆、罐的。用现代人的话说那叫陶艺,现在想想玩儿的够超前的。在这里做这些手工的大多是外地人,当地人管他们叫“侉子”,他也许在省城上学算是见过世面的了,很快就和这些“侉子”们成为好朋友了,他们把做盆、碗用的精泥送给他一些,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捏东西玩儿,当时他最多捏的是一种叫“甩炮”的东西,几个小伙伴把泥分均分开,看谁的炮甩的最响。炮响了以后就蹦开了口子,把自己的泥揪一块补给对方。比比循环,看谁有一个人的泥给别人赔偿用尽而告终游戏。还有一种游戏叫“打瓦儿”。就是一个人拿一块瓦片似的偏石头,对面放一个“老人”——自己的玩偶。你打我,我打你,谁先打倒对方的“老人”算谁胜。这些游戏十分的吸引人,他们经常是玩到日落西山,仍然乐不归宿,直到家人一遍一遍的叫才回家吃饭,才怏怏散去。

 穷山僻壤,留下了他许多美丽的回忆,留下了他许多快乐的轨迹,那高高的槐树更是他的牵梦,也是他无忧成长的见证。在那窑洞里,在那土炕上,在那贫穷的时代,却有着无穷的快乐。看来人的精神支柱是多么的重要啊,人可以吃不饱,也可以穿不暖,但不可以没有快乐。快乐是无有标准的,追求快乐也是无止境的,但是童年的快乐才是永恒的,受益终身的。

 美国心理学家叫马斯洛的提出了人的五个需要的层次,把种种重要和社会尊重需要提到最高的层次。可见精神需要是被全世界人都认可的,其实美国人也是瞎扯淡,关于精神需要咱们的老祖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来了,比那个姓马的斯洛早了二千多年。中国文化的祖师爷——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倡导的礼乐,那个乐不就是指文化建设嘛。人们为什么对孔圣人顶礼膜拜呢,他的伟大之处就是只要人们想做事,他在二千年前就告诉了你,太伟大了,太不可思议了。就好像现在的“百度”一样,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这也是人们崇尚儒学的关键之所在。

 暑假在他快乐的嬉戏中结束,他要告别父兄踏上他就学之路,当他走到门前的槐树下,情不自禁地摸一把,抬头看看树上的槐花,婆娑地颤动着,也好像是要与他依依惜别似的。他望着那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眼角落下的一滴泪珠,深深地扎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