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大院
“世界钨都 ”江西大余县东北边缘,有一个名叫下垄钨矿的地方,海拔688米的铁仓寨山,采钨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铁仓寨西面烂壁孜,始建于1965年的家属大院,南、北竖栋为两室一厅,每栋居住5家人;横栋是连通的两居室,住家8户。整个院落背靠山,中间是一块空坪,左侧溪河旁招待所,右方俯瞰着下垄街,正面顺坡路,前往矿办公楼、俱乐部、商店、灯光球场和农贸市场。地理位优,生活便利,原定矿领导及科长住房,因“四清”接“文革”,领导干部畏惧避让,改住普通职工家属。文革70年代,命名为“社会主义向阳大院”。
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白墙红瓦,绿树掩映,不算大但很纯净,又充满温馨的“向阳大院”。在这里,少时那些纯真美好记忆,从来不曾逃离我的心,每每思念,都有一番心醉……
一曰:“窃枪记”。 小时候,男孩子们喜欢的电影无非是战争片,比如《上甘岭》、《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而其中的李向阳、小嘎子,都是我们崇拜的英雄。记得文革初期,县剧团来下垄演出,台上红军与白匪激战,枪装火药纸一撞就响吸睛,童伴动议弄出来过把枪瘾。次日演出前,向阳大院童伴10多人,听从“孩子王”王华的指挥,乘日头落岭暗摸摸,爬行俱乐部下水沟,潜入后台窃取长短枪10多支,藏匿驻地银行同学黄健家中,害得剧团售票后当晚停演,矿责令保卫科破案。当年保卫科长是王华父亲,东窗事发,真相大白,王父自嘲:“儿子作案老子破”。
二曰:“卵托客”。 从“文化大革命”岁月里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在中央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发出不久的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社论,题目叫《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全国上下将这篇社论奉若神明,“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记得有一位姓古的工区长,早上肩扛竹灶箩,打算去食品站买豆腐。路遇批斗走资派的游行(科长以上统称“走资派”),几个造反派一把将他揪进队伍,他急忙辩解“我是工区长,不是走资派”,回答是“紧跟走资派,扛灶箩的卵托客”。我们瞅着好奇,非常搞笑,一路尾随起哄、叫喊“扛灶箩的卵托客”。
三曰:“大串连”。 1966年秋季,我年仅10岁读小学。因“文革”学校停课闹革命,到处是“红卫兵”造反派的大串连。我们眼瞅着,也跃跃欲试,经与家长沟通同意,组成大院“红小兵串连小分队”,特许串连时间2天1夜,目的地矿区处30里的新城公社。那天,秋阳灿烂,微风吹拂,童伴一行10多人,戴着“红小兵袖章”,每人背着一个书包,举着一面红小兵战旗,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革命歌曲以及《世界是你们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造反有理》等毛主席语录歌,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列队出发。当晚入住新城礼堂的红卫兵接待站,第2天上午逢墟,沿街散发文革传单,赠送红宝书《老三篇》;下午,我们又途步沿着公路,从新城返回下垄矿区,结束了史无前例的“文革”大串连。
四曰:“打狗记”。“小黑”是我家搬入大院时带来的一只母狗,全身黑毛,眼晴黑亮,体壮腰圆,每胎产子六、七只,是位高产“狗妈妈”。记得每当家中吃饭时,它总是飞快地跑过来,蹲坐在家人面前,乌溜溜的眼睛一直盯着你,张着嘴巴,伸出长长的舌头来,想让你给它喂点食物。每次,主人把碗里的饭菜扔进它的嘴里,总是热情地汪汪叫,不停地摇动尾,很通人性。“文革”后期,矿里成立了“打狗队”,大喇叭天天广播布告。打狗队队员臂戴红袖套,黄字红底写着“打狗队”,深入矿各家属区。一时间,鸡飞狗跳,灾难来临了!布告上说:要革命到底!要年年打!天天打!不消灭狗,誓不罢休!还说,有狗的主人,要登记造册。限期15天,自行处置或上交自己的狗,否则,后果自负!无奈之举请叔叔将狗处置。10多年的老狗骨,配中药熬制成膏,患风湿卧病舅舅服用,痊愈下床行走自如,也算“小黑”对人类的最后贡献吧。
五曰:“砍柴忙”。上世纪的50后、60后、70后仍至80后的矿山人,都有过难忘的砍柴经历。那年月,矿区户户烧柴,“巧妇难为无柴之炊”, 上山砍柴是家家的必修课。一年四季只要不下雨,全家老少出门去砍柴,特别是在星期天、节假日,成群结队的砍柴大军,肩扛扁担、柴夹,腰跨柴刀,浩浩荡荡的从不同路口涌进深山。还记得大年初一,向阳大院倾巢而出,男女老少近百人排成长队,奔赴砍柴地点--老庵背。进山时砍柴声响,出山来岭上树光。为了赚学费贴补家用,许多小伙伴以稚嫩的肩膀,挑着沉重的柴担,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以几毛钱一百斤柴的价格卖给食堂、澡堂、理发店和小吃部,价格低廉,却也乐此不疲。至今儿时的《砍柴歌》耳熟能详:“砍柴过岭又过坡,飞脚跨过老虎窝;姐砍柴来弟相帮,长长短短一下砍;柴刀不怕硬丝柴,挑柴不怕石崖崖……”。
六曰:“捉泥鳅”。“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一首满含童趣的《捉泥鳅》将我的回忆带回了田间地头。那时候,幸福就是无忧无虑。作田插秧农时,大院的小伙伴,乘着夜色走出家门,光着脚丫下田,两人结伴而行,一人肩背松脂和泥鳅箩,手提铁丝网兜装松脂照明;另一人手拿钢针叉叉泥鳅,火光下,冬眠复出的泥鳅,爬在水底,纹丝不动,一叉下去,十拿九稳。如遇上白节黑(银环蛇)追火,常吓蒙出一身冷汗。捉泥鳅惊险剌激,欢乐十足很开心。
多少年过去了,“向阳大院”已经成为历史,但大院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大院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作者简介:吴元龙,来自世界钨都发祥地之一江西大余县下垄钨矿,《下垄印象》诉说守望下垄六十年的心声和故事。。QQ498795058;微信号:www1956tls。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