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忆童趣
“50后”童年,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迷,没有负重缠身的补习。课余“逗蚁”、“养蚕”、“钓拐”……那充满童趣的日子,大自然就是我们的乐园。
“逗蚁”:捉一只蜻蜓,放蚂蚁路径,不多时蚂蚁走来,它停留蜻蜓边,嗅了嗅尸体,咬住死命拖,感觉无能为力,急急返回报信。此时童伴蹲地上,目不转睛盯着它,一会儿,只见三五只蚂蚁从蚁洞走出,继而又出来十多只,围着蜻蜓忙碌了一番,还是拖不动,便匆匆掉头,向蚁官报告。“蚁官出来了,蚂蚁王来了!”嗨,不得了,数十只黑黑的头部足足占了整个身子一半的,比普通蚂蚁大几倍的蚂蚁官,终于率领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向蜻蜓开了过来。蚁王官指挥蚁群,团团将蜻蜓围住,推的推、拖的拖,朝着蚁穴缓缓前行。一刻钟光景,蚁群把蜻蜓拖了几米远,搬到蚁洞边。在黄豆般大小的洞口前,蚂蚁们左搬右搬,才把蜻蜓尾巴先拖入洞,再将其翅膀及到整个身躯慢慢地拖进蚁穴。“进去了、进去了!”小伙伴欢呼雀跃,高兴唱起《逗蚁歌》:“蚂蚁子,报官来,小官大官一起来,蜻蜓肉,甜又香,逗引蚂蚁千千万万”。
蚂蚁,还是预测雨天的尖兵。谚语:“蚂蚁搬家,有雨不差;蚂蚁成堆,风雨来催”。童年悦读《十万个为什么》,知晓天气要变时,空中水汽增多,土中水分随之增多,同时气压低,泥土里原来积压的肮脏气体,由空隙中透出,使蚂蚁难以窝居,想找干燥一点的高处跑,搬家换巢,牵线而走,人们往往以此知道天将下雨。
“养蚕”:上小学时,农村同学从家里带来“蚕籽”(
蚕卵),一张纸上,密密匝匝类似芝麻的小颗粒,颜色黑的灰的。小伙伴把分得蚕籽,用一坨棉絮包好孵化,不出几天小蚕破壳而出,探出黝黑的小头,像一只小蚂蚁。这时候,就要将蚕宝宝放到嫩绿的桑叶上,它们蠕动着身子,慢慢地,就把桑叶吃出了一个个洞洞。仔细一听,还有“吱、吱、吱”的声音呢,就好像唱歌一样。每天要给它新鲜的桑叶,蚕宝宝会渐渐长大,颜色也变成白色了。蚕宝宝不需要喂水,因为桑叶含有水分。但不能吃带水的叶子,会拉稀死去。下课了、放学后,同学三三两两交流,传授养蚕经验。蚕幼虫要经过4次蜕皮后,才能结茧并变成蛹。10天左右,蛹就羽化成蚕蛾,长着触须和翅膀的蚕,摆脱了小虫子的形象,太美了!
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气味,引诱雄蛾来交尾,交尾后雄蛾即亡。雌蛾在一个晚上,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慢慢死去。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共40多天的时间。“春蚕到死丝方尽”,赞喻鞠躬尽瘁,至死方休的奉献精神。
“钓拐”: 赣南人把青蛙叫“拐子”。从小喜爱采茶戏《钓拐》,陶醉田七郎“把拐钓”:哦嗬喂!涯昨日去放牛,来到南山坳,经过冷水塘,忽听拐子叫,涯放了牛,把拐钓,一钓就钓到三斤多,大家看到哈哈笑。端一块圆毡板,拿一把切菜刀,腰上捏一把,肚上拉二刀,先斩头,后斩腰,斩得拐子就呱呱的叫。拿一个吹火筒,两把子燥松毛,三角钱葱头和蒜子,四角钱酱油和辣椒,涯倒下锅里去,拿起锅铲就来炒。涯左一子锹,又一子锹,锹来锹去就炒好了,炒好了这盘拐子肉,大家吃得有味道,哎呀!有味道!
一到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去“钓拐子”。砍一根细竹子做钓竿,用旧布缝制装青蛙的袋子,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奔向农田、水圳和池塘边。首先,捕捉一只“麻拐子”(个体小,灰白色带黑点的青蛙),捆绑钓竿细线头上当诱饵。然后,抛入禾苗和杂草丛,你得一上一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抖动诱饵,一会儿拐子上了钓,蹦蹦子跳得高,坠落囊中之物,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岁月不居,容颜易失。想点怡情雅趣的往事,还老返童活得更滋润。世界在翻页,须要足够好奇好学,所有的年龄,迸发最美丽的光芒!
作者简介:吴元龙,来自世界钨都发祥地之一江西大余县下垄钨矿,《下垄印象》诉说守望下垄六十年的心声和故事。QQ:498795058;微信号:www1956tls。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