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访民间手艺人林亚土:手艺易得却难传
七月底,吴川市振文镇连日下雨,从马路转弯穿过狭长小路,泥泞的黄泥土上,一座简陋的居民房出现在眼前。没有雄伟的气势,没有豪华的装修,红墙水泥地,古朴自然,低矮的围墙上,是三幅栩栩如生的水泥浮雕。左为翔凤,展翅翘尾,右为升龙,张口旋身,中间朵朵瑞云,百兽齐聚,一派祥和之气。
得知我们到访,林亚土早在门口等候,热情招待我们进屋。入口处一座高八十厘米左右的小型假山映入眼帘,假山上雕有彩绘花鸟,小巧精致,将简单的前院装点得别有一番风味。他从阁楼上翻出铺满尘埃的一块块木雕,拼凑成一座高达一米半的全木牌楼,牌楼由多块图案构成,没有一幅图案是重样的。“这牌楼一共做了两件,一件是别人请我做的,一件是就给自己珍藏的。后来雕刻没法做下去了,我一生气就把珍藏的这件打烂了放阁楼上。”他精心擦拭牌楼,把关于他和雕刻艺术的故事娓娓道来。
天赋异禀,结缘古代文化
林亚土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古代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大人讲的寓言故事,古书记载的神话传说,都能被他想象成一个个完整的画面。他没有学过画画,却能凭着感觉动手把自己所想的画下来;他没有学过雕刻,却靠自己摸索,动手将画雕成工艺品。
“我喜欢雕刻。我将古代的故事传说画下来,将其做成雕刻工艺品,越做越欢喜,越做越顺手。”自从发现自己有做雕刻工艺的天赋后,他便决定潜心研究雕刻。不仅仅是木雕,还有竹雕、水泥浮雕,假山雕刻等,但凡他能想到的,他都能够做出来,并且总做得比一般人略胜一筹。
手艺精湛,不敌一纸文凭
1983年林亚土开始从事雕刻工作,今年已经是第35个年头,53岁的他手艺已炉火纯青。他的作品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学作品。以水泥或木头等为主要材料,经过多道繁杂工序,做成精心雕凿、涂饰的全木牌楼、竹雕笔筒、浮雕花墙、花鸟假山等,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另一个木雕作品——供奉在祖庙里的轿子。它高一米左右,四面轿身均镂空雕刻着不同的图案,有八大仙闹海、穆桂英挂帅、三国演义等经典故事画。画面多样,线条流畅,花鸟细节刻画入微,生动形象;人物神情动作自然,栩栩如生。
“人家需要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在工地拉车,担担抬抬,什么都做!”林亚土手艺精湛,却为生活所迫,在工地干重活。他自小家里穷,15岁才读2年级,三年级还没开始就辍学了。小时候帮父亲干活,长大后去过不少地方闯荡,身怀绝技,却无处伸展。究其原因,他叹气道,竟为一纸文凭。“我会雕刻,可是没用,人家不要我,因为我没有文凭。”
文凭,不过是时代发展中暂时取代主流的一个工具。如今哪里找工作不需要文凭?公司高管要文凭,厂房技师要文凭,甚至一些散工都需要文凭。没有文凭,他在城市难以施展拳脚。
怀才不遇,手艺何以为继
古语云,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现实并不友好,多少像林亚土这样如补锅匠、弹花匠、篾匠、解匠等技艺娴熟的手艺人,都在时代发展中渐渐蒙尘,甚至被埋没。
林亚土怀才不遇,文凭只是原因其一,其二是由于农村经济不够发达,不流行精细木雕和观景假山等,他的雕刻工作在农村进行举步维艰。其三则是由于工艺品雕刻精细,工序繁杂,完成所需的时间长,例如说完成一座30平米的假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赚的钱不多,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生活。谈钱未免世俗,但对于穷苦的人来说,钱是必须的。如果连自己都无法维持生活,他又怎么会将手艺传给后代,连累他们呢?好好的一门手艺,难道就这样不管不顾, 让其失传吗?作为民间手艺人,林爷爷又何去何从?
“我喜欢爷爷做的雕刻工艺品,我想学爷爷的手艺呢!”林亚土的孙女说道。孩子纯真的话语,道出了爷爷的心声。访谈过程中,不难发现,林亚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雕刻工艺的眷恋,他渴望更多人知道他自己琢磨的艺术,并希望有人能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736 准媳妇
- 浏览:7845 祖孙情
- 浏览:7333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238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6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5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3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1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