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一个平凡的老干部
这次的文章,我不想写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物,也不想写什么惊心动魄的壮事。只想简单平淡的谈谈一个老人大半辈子的风风雨雨。
1945年 ,夜色朦胧,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东宋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幼年家庭离析,儿时失学,没什么太高的文凭。但是“苦干”二字,贯穿了他的一生。
1965年,他二十岁了,凭着少时读过些书,再加上平时的兢兢业业,被大家选为队里的会计,这是一个机会,他开始接触一些管理事宜。很快,67年他又成为了队长,在我看来这不是一次竞升,反而是个难题。当时一个队里有138个人,地里的产量是全年4.9万,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一个人一天还不到一斤。增产问题迫在眉睫,为了让队里的人吃饱饭,他带着大家顶着太阳日日埋头苦干,仅仅一年之内就将产量翻了一番,提到了8.6万。平均到个人身上,每个人将近两斤。
他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
1968年在队长群里选一个人到大队管生产,他自然当之无愧。
没有现代化的机械,没有便捷的运输工具,甚至连电都没有,经济与科技的双重落后,只能是人力的付出。作为主管生产的干部人员,他身先士众,就像长在了地里,连饭都是家里人给送到地里,在地里吃。精心看护与废寝忘食的劳作让村里的年产量达到了全县第一。这不是地最多的村,但是是年产量最高的村。
1981年,包产到户的政策落实到了这个小村,队里的生产部门自然就解散了,他自然而然的也就退了下来。不管生产了,他也没有清闲下来,敏锐的他知道光靠种地不足以推动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光让大家吃饱饭还远远不够,整体提高村民的生活条件,还要发展副业,他开始自己承包土地,开办果园。
个人能力突出的展现,1995年他又被选到了大队,这次是担任书记。
1995年,他来到大队,全村的存款是800万。推动全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已经在他的脑海里一个个闪现。土地的数量是固定的,即便产量在不断提高,那也是有上限的。而且浇地时井里的水只能靠人力发电一点点打上来,田地里繁重的劳作,牢牢的困住了一家老小。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通电。
一个50升位的变压器可以带十个井,每台变压器一万元,共需要14台。最麻烦的不是变压器,而是变压器的“户口”。当时每个变压器都要上“户口”,一个户口五万元,杂七杂八算下来就是130万。他和大队的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村民捐款,筹集到了20万。
1996年村里正式通上了电,成为全县拥有变压器最多的村。
有了电,机器们都开始派上了用场,以前一浇地一家四口齐上阵,现在一个人就轻轻松松把地浇完了。人们空闲了,就去外边打工,有了除种地之外的收入,生活水平自然就上涨了。有了闲钱,他又琢磨着,让出不去的人可以做些小买卖,他又在村里立了集市。
除了埋头苦干,他也积极关注着国家的发展走向,此时,改革的春风刮向了这片土地,县里规划要建八个市场,他东奔西走,积极争取。在村子的最北边儿建上了花生买卖市场和花生加工厂,一下建了两个厂子,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里边打工,不仅离家近工资还高,厂里的花生销往国内各地。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花生加工厂成立之初,货源紧缺。没人愿意去找货源,把货运过来。此时已经51岁的他,带着厂里的帮手到河北省的最南边寻找货源,找人洽谈。及时的把货带了回来,维持了厂子的运转。为了让厂里的花生做出的味道更纯正,他又到河南找老师傅咨询,秘方不可轻易外传,他便一直守着,守到人家答应。
正是这种精神,才让厂子红火到了现在。
听说深泽的养殖业发展的很不错,他又带人去那边参观学习,鼓励村民养猪。为了让大家相信养殖业可以带来经济收益,他冒着万难,自己先摸索,把事情捋顺了,把活干熟练了,证明确实可以挣钱了,才让大家尝试。
到了1997年,短短两年,大队里的存款变成了1600万。
他把大队重建,盖上了小楼,这是整个县里最气派的大队。
乡里的人都说,这些村有三个村干部最出名,其中最有贡献的一个就是他。他获得过不计其数的荣誉:十大特色种植状元,先进党员,先进党支部……
1998年,村里2/3的人新买了摩托,80%的人重新翻盖了房屋。他说这就是他最好的军功章。
2002年,他退休赋闲在家。我们都以为他该歇歇了,没想到他马不停蹄又开始了劳作。这个人就是我的姥爷,他叫刘智慧。没有参与过什么国家重大事件,但我说,他真真正正推动了一个村子的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