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饥饿滋味
岁月流逝,许多事淡忘了,甚至完全忘却。
但有些事一辈子也忘不了,我最忘不了的,是对饥饿刻骨铭心的记忆。
1953年国家粮食“统购统销”,农民生产的粮食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都由国家计划供应。那时候生产力低下,粮食不多,很多人家不够吃,尤其是多子女家庭。我家兄弟三个,米不够吃,靠瓜菜代,代得最多的是番薯。番薯吃多了,烧心、胀气、吐酸水,胃不舒服,不懂事的我们就嚷着“不吃番薯”小弟弟更是成天哭闹着“要吃饭”后来又得了病,本来身体就孱弱的他,更加骨瘦如柴,连病带饿三岁多就死了。
这次的粮荒,对于我母亲来说,等于给应对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进行了一次预演。虽然预演中,她失去了自己的“三崽”,是个痛苦的失败者。但因为失败,她十分恐惧一家人没有饭吃的日子;因为恐惧,她更加拼死拼活地辛勤劳作,总想多收成点番薯、豆子,以备荒时;也因为恐惧,她更加节俭度日,精打细算,避免一家人饿肚子。母亲常对我们说“要把有时当作无时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经历过粮荒没饭吃的日子,我母亲总是不忘为家里备粮备荒。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都笼罩在饥饿的恐怖气氛里,时有某地又饿死人的传闻。我虽未曾亲见路边饿殍,却的确看到不少由于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的人,也常常看到来自湖南、安徽的饥民。我老家赣西与湖南湘东交界,从湖南那边来的饥民很多。1960年我们江西的情况比湖南稍好些,那边来的饥民还能在我们村子里要到些许吃食,进入一九六一年,我们也不太行了,各家的存粮几近告罄,一些人家也没有饭吃了。外来饥民饿得没办法时,见谁家的菜园里有什么可吃的,便进去采摘什么,放进嘴里。 一次,有个妇女带着一个小男孩正在我家菜园里采菜,我妈妈看见,不但没有喊停她们,反倒转身进屋装了一大碗半干不稀的大米和豆子煮成的烂巴饭出来,递给那个女的说:“你们娘俩吃一点吧”,突然 “扑通”一声,那女的在我母亲面前跪下,眼泪夺眶而出说:“大嫂,恩人啦!”,我妈妈立即将她扶起,说:“快吃吧,孩子太可怜了!”看着那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妈妈竟在一旁抹起了眼泪。
1961年5月,进入最困难的日子,一天我和爸爸送货去龙田供销社,姑姑家就住在附近。那时姑姑身上有喜,爸爸执意要去看看怀孕的姑姑。来到姑姑家,看见煮好的稀粥里没有几粒大米,爸爸一回家就对我妈妈讲了这件事。第二天,妈妈就叫我和弟弟背了小半袋米去送给姑姑,并一再叮嘱我“到姑姑家放下米就转身回来,千万不要在姑姑家吃饭。”小半袋米,大概不到二十斤,虽不值几文钱,但当中的情义无价,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许多人都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威胁,这可是救命的粮啊!
为了应对持续饥饿带来的死亡威胁,我妈妈学会了“有备无患”,她是早有思量和安排的。当邻居家还在吃香喷喷的大米干饭时,我妈妈就开始用大米拌合着杂豆或番薯在一起煮烂巴饭了;当人家的孩子还在放开肚皮任吃饱的时候,我妈妈早就给我们限量供应了。她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的,一年多以后,当邻居家的孩子端出来的是照得见人影的稀粥时,我们家却还能吃上能称之为烂巴饭的饭。当村里一些人家陆续出现断粮,不得不挖蕨根、挖野菜回来充饥,甚至揭不开锅的时候,我们家的锅盖还揭得开,她还能让孩子们吃上一碗浓稠的稀饭。但是,一餐一碗稀饭,对于我们几个正在长身体的男孩子来说,哪里够啊,我们还是成天饥肠辘辘,有时候饿得心里发慌,头晕眼花,那饥饿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我父亲搞运输,拉板车日行大几十里路,一碗稀饭怎么能顶得住,想来他更是饿得慌。对于我父亲,饥饿的滋味,不仅是胃里的不适和腿脚无力,更有心理和感情上的苦痛。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一家人吃不饱三餐饭,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婆孩子,有点心灰意冷,我听他丧气地对母亲说过“饭都吃不饱,万事休矣”那意思是说命都活不下去了,还能做什么呢、啥事也做不了。好在父亲说归说,为了孩子为了家,他忍着难耐的饥饿和心中的苦楚,依旧天天早出晚归,拉着车“驮”着货,赚几个脚力钱,买几斤高价粮来努力养活一家人。
妈妈当然知道,一碗稀饭孩子们不够,卖苦力的丈夫更不够。家里虽然还有点粮食,短时间里或三两个月之内,要煮点大米干饭,让孩子们和丈夫吃个饱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吃完这三两个月又怎么办呢,谁知道这可怕的饥荒还要拖到什么时候呢,我妈妈的盘算是省着点吃,才能多对付一些日子,只要能“吊住这口气”,熬过大饥荒,全家人就会有活路。
所以母亲让我们在吃不饱、饿不死,勉强“吊住这口气”,全家人在饥饿状态中艰难度日。那些日子里,我有时候做梦都在饱餐,还觉得挺过瘾的,那时我们兄弟是多么渴望能吃上一餐饱饭啊。我们公社有个敬老院在涂下村的山上,里面住着全公社的二十多位孤寡老人,他们都是无子女的军烈属和五保户。我父亲每个月要上山三两次,给老人们运送油盐柴米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和弟弟最爱跟父亲推车去敬老院了,原因无它,就因为中午能在那里饱饱地吃上一餐白花花的大米饭。父亲知道我们的心思,只要时间不急,他常常等到周末让我们兄弟去那里送货。敬老院的老人,对我们很好、很怜爱,每次我和弟弟运货去,都留下我们吃饭,而且饭菜给得足足的。而我和弟弟狼吞虎咽、总会吃到肚子撑才会放下碗筷。其实养老院也没什么好东西,青菜、南瓜、辣椒豆腐而已,但我吃得很香很过瘾。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食物最香的原因,不是出自多好的厨子之手,不是多么优良的食材,而是——只有在饥饿时,你才会觉得,食物会让人感恩,也会让人流泪,更会让人铭记。”真是这样,这件往事、这些怜爱我和弟弟的老人,我都铭记在心了。
那场梦魇般的大饥荒终于过去了,多亏了我母亲的思量和安排,才战胜了饥饿,一家人都活了下来,熬到了政府开仓放粮救灾的那一天,又迎来了改革开放、92年取消全国粮食统购统销和今天的幸福时光。那场持续三年的饥饿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它给我留下了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这也是我们这代人遭受饥饿的集体记忆。
如今市场上,虽然农产品琳琅满目、供应充足,大多数中国人都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如果不防患于未然,天灾与人祸,还可能造成饥荒。再说,这个世界饥饿并没有离去,全球还有近10亿人没有摆脱饥饿。现在,酒醉饭饱后的人们,到底有多少过来人还记得住那场大饥荒,又有多少年轻人了解那场饥荒,知道饥饿的感觉呢?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中国十几亿人口的饭事,比天还大。现在,听说一些地方年轻人不愿也不会种田,都跑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在家种地,有些地也撂荒了,国家在大量进口粮食。西方如果哪一天要在粮食上卡我们的脖子,可就危险了。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如果我们集体失忆,忘记了饥饿,不把它放在心上,稍有不慎,应对不当,就可能铸成大错,致饥荒重来,饥饿再现,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啊。
唤醒饥饿的记忆,警惕可能的粮食危机,饥饿离我们或许并不遥远。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3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