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蒙古游记(11)

时间:2020-03-28   作者:大智若愚 录入:大智若愚  浏览量:604 下载

 汉人那美丽的围栏是什么?是那仁义礼智信,也是那忠,是那孝。几千年中,这些文化吸引着那些仍然和大自然苦苦抗争的游牧民族。觉得汉人的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还挺讲究。更重要的,是那些汉人的城墙里面金银财宝美女绸缎甚至那些油盐酱醋都是那么吸引人。于是乎,物质欲望有了,精神吸引有了。所以,当强大到可攻一城的时候,去掠夺!当强大到能占有几座城池的时候,去掠夺!!当强大到能占领大片土地的时候,他们发现不能掠夺了,那些土地长出来的是能吃的粮食。这时物质欲望满足了。同时,他们发现那些汉人的‘’之乎者也‘’让那些汉人成为逆来顺受的绵羊。如果能每天躲在被窝里品尝着绵羊提供的食物岂不挺好?饱暖思惰气,惰气有了,别的东西就丢了。而那些绕口的“之乎者也”虽然仍然没占据思想,可是仁义礼智信到挺对胃口,当初这些东西也是战争的理由之一。马背的弯刀最终生锈了,手上的茧子也稚嫩了。整天都在听琴望月的,忘了自己的民族。这时候,出现了两个结果,一个是民族消失了,出现了的是长相和汉人不同的汉人。(这个结果是最普遍出现的,也是现在仍在继续的)另一个结果是没有热血的占领者被锄头镰刀们杀的片甲不留。(这个结果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多见却让游牧民族记忆犹新许久许久的)。当漫漫历史长河中游牧民族一次次从肥沃土地上轰回来,并经历一次次本民族的分分合合。当出现有一次本民族大融合时,他们记住了那美丽围栏里面的恐怖,那些之乎者也,仁义礼智信,他们不仅不信并心怀恐惧。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强迫汉人。农田不种庄稼必须种草,十个汉人家庭世世代代听从一个蒙古家庭管理,汉人是等级划分下的最低等民族。。。。。。这种方式居然凑效了,居然能统治这些汉人几百年!!!并且,突破了汉人那思想围栏后,居然让全世界至今仍膛目结舌的一直打到法国的多瑙河!!!。。。。。低头漫步在平坦水泥路沉思着,一阵冷风吹来让我打了一个激灵,我突然觉得,草原的草不可能半米这么高吧?

走了没多远,看见了一个石塔。一个个石子组成圆锥形。顶端山字形黝黑铁制形具上条条彩色布带散射到地上。这就是敖包,曾经我以为敖包是蒙古族那个家庭帐篷,后来才知道,散落在草原各处的或土堆或石堆的那种类似坟头的那种东西叫敖包。敖包类似于祭坛,散布在空旷的比较高的地势上,条件恶劣或人烟稀少的地方,它可能只是不大的一堆土或者随意捡起来的石子堆。写着经文的布条披散在上面。草肥水清的人群聚集地,它就是一个大大的石堆和五彩斑斓的彩带了。脍炙人口的那首敖包相会,其本意无非是两个相爱的人,约定在夜深人静时候去人烟比较稀少而又容易辨认的石堆旁,在那个带着庄严神圣的祭坛旁,一解相思之苦,二解拥抱之慰。顺便男人在那个神圣祭坛旁说说庄重的男人专属的那些誓言。那首歌我听过很多版本。美声的唱成姑娘蹦跳的去幽会的甜腻,摇滚的唱成男人开着坦克轰隆隆的气势,通俗的唱成大杂烩般的炒菜味。我觉得符合那首歌意境的,是一个蒙古族老太太用颤抖的音调和绕口的蒙古语的诠释。。。。。敖包!它不仅是蒙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生活美好的祭坛。世代累积的情感寄托在这石堆搭基的敖包上。它已经远远超出祭坛的作用了。苦难的牧民的倾诉,铁蹄出征的嘶鸣,不幸女人的眼泪,生存美好的冀望。全寄存在那石堆里了。他们的这种信仰方式可比汉人简单多了。随意一堆黄土或石堆,就解决了,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在他们心里,神明无处不在。在汉人心里,神明?那是在寺庙中的清烟中呢。蒙古人时时敬天敬神,汉人出了寺庙就忘了神。这也许是汉人和蒙古人的区别之一吧?只是不知汉人是忙着勾心斗角忘了神呢?还是众多神在忙着挣那几缕青烟的清香而忘了汉人。反正汉人脑子里没别的,有危险就和敌人斗,没危险就在窝里斗。斗的其乐无穷,斗的禽兽不如,斗的国败子亡,不亦悦乎?不亦悦乎啊!!!!

敖包旁边真的有一对男女,只是他们都是有着苍老皱纹和佝偻的身躯。那对老夫妇热情招呼着我们,说是热情但话语不多,只是从表情中看的出有些许的激动,老人牵着矮矮的小红马邀请我们骑,老太太站在那木板搭就的摊位前一个劲的用生硬的汉语说“来看看,来看看吧!”这次我爱人罕见的没有在祭品摊位里买香。后来她告诉我,因为这是蒙古族的信仰,怕拜错了神。毕竟信仰不同。我奇怪的是这个敖包前居然有一个香坛。难不成所有信仰就必须烧香?几千年的蒙族文化,草原上星点密布的敖包都是这样烧上一柱香吗?我有点啼笑皆非了。更让人哑然的是敖包旁草林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木亭。那应该在碧水上园林中的古亭出现在这里。真是有点唐突之感。唐突了敖包的神秘,玷污了游人的眼睛。唉,这个号称元中都的度假村啊!真是。。。。。。让人无语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再踏红尘路 下一篇:夏日随感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