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东行杂记

时间:2014-10-17   作者:野草 录入:野草 文集:野草空间 浏览量:94 下载 入选文集

201079,上午五点,我们一行人乘大巴出发,从野鸡坨上京沈高速公路,一路东行,直奔沈阳.

凭窗断想

     车子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轻快而安静,窗外的山水树木如飞而过。回望渐渐远去的家乡,我的思绪一刻也没有停下过。

     四十几岁的人了,我却很少出门。往南我只到过泰山,往西只到过野三坡,往北只到过张家口,而往东呢?当车子行驶到山海关时,我的心绪早飞远了。

     这是我第二次出关。第一次我只到了姜女庙,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此次真的算是远行了。看着窗外匆匆退后的树影,我在心底却不止一遍的念叨着山海关这个名词。

     是这里,“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他所见证的是金戈铁马旌旗猎猎号角声声,他所留下的也不仅仅是那些秦砖汉瓦,更多的还是那些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古代豪杰的英雄业绩;是这里,“山海关关山海”,旧时代有多少活不下去的关里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闯关东”?他们拖儿带女背包罗伞,迎着阵阵沙砾顶着炎炎烈日冒着如泼雨雪,不知命运若何,却坚定的踏上了不亚于赌博的人生之路,有的人客死他乡有的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留下的是至今还长叫不衰的“老呔窝棚”“老西窝棚”“棒子窝棚”,这些人落地生根,他们的后代,如今成了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是这里,山海关,清兵就是从这里入关,因为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使关外的满人长驱直入,开始了统治中华几百年的历史;就是这里,山海关,他见证了日寇的暴行,满洲国的闹剧,也见证了辽沈战役的剧痛……

此时此刻,虽然我看不见“天下第一关”的大匾,但我分明看见了萧显奋力挥毫的巨腕!

是这里,就是这里,我们从这里出关,我们一路东行。

京沈高速公路是沿着辽西走廊修的,我们的大巴开得飞快。越是往东,越是显出与关内不一样的景致。地域辽阔了,而村庄却稀疏起来,房子的样子也发生了变化,厚墙小窗尖顶瓦,这可能是出于避寒避风泄水的考虑吧。

车过盘锦,路的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水草甸子,水塘、蓬草、水渠,纵横交错,只是在中间点缀着些低矮的土窝子,这应该是在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下特有的栖身之处吧。这种土窝子,我以前没有见过更别说走进去了,但我想里面一定是又潮又湿。或许,这也正是早年那些逃荒逃难人所能住得起的避风所吧。

 如果不是来去匆匆,身不由己,我倒是真想到那草甸水网中走一走看一看,说不定还能与野鸭天鹅之类的碰个面呢!

 

   两袋大米

     导游讲,在上个世纪八九时年代,朝鲜很穷(实际上现在也不富裕),而一江之隔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却空前的繁荣起来。所以好多朝鲜人就偷渡到中国来定居,而朝鲜的姑娘也愿意嫁给中国小伙,这种事在丹东太平常了。据说,有的中国小伙找不到对象,就带上两袋大米,偷偷游到朝方去,就能换回一个漂亮的朝鲜姑娘。一开始管得并不严,但有一个人做大发了,竟然拉了一船大米,带回了六个姑娘,这才引起两国政府的注意,那小伙被判了刑,罪名是跨国贩卖人口,从此边界也严了起来。

     其实,中朝两国山水相连,通婚是自古之事,不过中国现在富裕,而朝方依然贫困,就形成了一边倒,朝鲜的姑娘愿意嫁中国的小伙,中国的姑娘却不愿意嫁给朝鲜的小伙。即便是现在,这种现状也没有什么改变。

     听了这个故事,车子上的好多男性同胞都很兴奋,两袋大米也就成了整个旅途的笑谈。如果谁上车晚了,马上就会有人说“是不是去买大米了?”“上丹东了吧?”,即便是两个人开玩笑,一个人也会对另一个说“得,你把我换两袋大米得了!”

     笑话归笑话,当人们大谈两袋大米就换回一个媳妇的时候,我就想,我们在六七十年代不也是如此么?一口袋地瓜干娶个媳妇的事不是也有么?据新闻报道,今年的在南非举办的世界杯,朝鲜队也参加了,可他们球员的待遇却很低,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人民币6块钱,全队买了一瓶可乐,一人一口。听到这些,野草的心里很是不舒服。这样的日子我们有过,但我们不愿意回去。我们希望过上富裕平安的日子。

     一路走来,两袋大米的笑话,不时出现在同行者的口中,同时也时时回荡在我的脑海。我始终有个疑问:仅仅是两袋大米吗,对两国人民来说,是福、是祸?

     旅途结束了,可我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这两袋大米。

 

   印象沈阳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沈阳,它在京沈高速公路的东起点。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过去叫盛京,是大清王朝的兴盛之地,努尔哈赤就在此称帝,最后也埋葬在这里,即沈阳的东陵。后来沈阳又改名奉天。张作霖坐镇时,这里就叫奉天。说到张作霖,导游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一次,张作霖给一日本人题字,落款却写成了“张作霖手黑”,部下提示他“大帅,下面还有一土字呢。”谁知老张把眼一瞪“中国的土地能随便给日本人吗?”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民族气节他还是有的,可惜他被日本人炸死了。现市区还留有大帅府,因为不是旅途安排,我没有能够进去,只是在门口窥视片刻,同时也瞥了一眼赵一狄小姐的闺房,门前有两个穿旗袍的美女把门,也要票,进不去。这也算是一件憾事吧。

      沈阳之所以得名,完全是因为城南的那条河。这条河原名沈水,按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背山面水建城有王气。而山之南水之北即为阳,城建在沈水北岸,故叫沈阳。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城市实在不少,如洛阳、荥阳、淮阴、江阴等。只不过沈水早就改名了,现在叫浑河,这还是努尔哈赤改的呢。传说有一次努尔哈赤被明军追赶,他逃过沈水后,就命令将士把河水搅浑,明军怕中埋伏,就退了。因为救驾有功,故将沈水更名为浑河。我们回去的时候,正好从这里走过。我留心看了看,河面很宽,现在正值雨季,水也大。在大桥上,但见滚滚东去的浪涛,却不见了那旌旗狼烟马嘶金鸣的场面;这不禁让人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按说,沈阳也算是大都市了,清王朝、张作霖、伪满洲国,都先后以此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故宫、清东陵、大帅府等古迹;有当年与北京王府井齐名的市贸中心——中街;很多老字号也是从这里起家的,如老边饺子的总店;现如今,又有了“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刘老根大舞台”等。应该说,沈阳是个兴盛繁华之地,可真到了沈阳,这种感觉却淡多了。

我们的车子是从西往东贯穿沈阳的,西边是新区,东边是老区。给人的印象是新区也不新,总有一种破败的景象。街道很宽,但不整洁,地面硬化美化的还不如我们唐山甚至于我们滦县小城。路上行人很少,稀稀拉拉的,有同行者抱怨,走了半天连一个穿裙子的都没有看见,这当然有些夸张。只是在比较大的医院广场上,才见得人员稠密起来,但这要是和唐山石家庄的大街上车来车往人流如潮比起来,清静多了。

路边有许多新开发的楼盘,高层的低层的都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闲置的情况很严重。于是我记起了好多高考移民都到辽宁来买房的事情来了,考生是为了考个好一点的学校,而辽宁人呢?也乐得多卖几套房子。这也就难怪,虽然人们反映强烈,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整改的原因所在吧。

晚上我们就住在中街附近,饭后出去转了转,没有想象中的繁华热闹。街不是很长,人也不多,商家好像也不怎么卖东西,只有几个冷饮摊生意似乎好一点。有唱曲子的,有打羽毛球的,有仰头看世界杯转播的,但大多数人只是在闲逛,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样子。只有一个用大毛笔蘸水在地板上写字的老人,让我赞叹。他一手提水桶,一手执大笔,慢慢地、倒缩着,点点画画地写,一脸严肃一丝不苟。刷刷刷,一会儿,竟然是正宗的行楷,陆放翁的《钗头凤》,一点一画,遒劲有力颇有韵味。写完了,老头就站在一边,一语不发,任凭行人的点评。我真是敬佩老者的书法,更仰慕老者的气度。我当时就想,我老了会这样吗?我不知道,但临离去时,还是忍不住回头。

 宾馆的条件一般,两个人的标间,空调还行,电视机是个摆设,不出人儿,热水要自己去打,不过,洗澡水还是蛮热的。我九点多就上床睡了,其他人有的打牌到深夜,赢的人当然高兴,只是输钱的人就像是要报复似的让赢家买好吃的去。

沈阳不同于其他城市,除了几个有限的特殊区域外,大多数的店铺商场到九点十点就打烊关门了,因为沈阳人没有逛夜市的习惯。如果说到热闹,大概就只有二人转剧场了。

刚到沈阳,就听地导说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沈阳是小品王赵本山的发迹之地,这里建有“刘老根山庄”“刘老根大舞台”,每天都有二人转表演,只是票价贵了点,一等票要240元一张,且还要提前两天预订。有几个人一路上一直在吵吵要去看,但到底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去成。但也有几个人好奇,到“刘老根大舞台”门口转了一圈,正赶上时下当红的小沈阳刘能等人出门,围观的人很多,保安也挺负责,所以,这几位老兄也只是在人群外踮了半天脚,除了一大群人的后脑勺,什么也没有瞧见。但不管怎么说,也算近距离感受了一把明星。回来后,以此做资本,向我们好好地炫了一把。

沈阳还有一个特殊的去处,叫西塔街。猛一看上去,让人有到了韩国的感觉,大小招牌都是用韩文书写,在这里经营的主要是韩朝两国人。主要是韩式料理、酒店,韩国风味的小吃,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这里也是东北地区朝鲜族人的聚集地。据说,韩国朝鲜游客来沈阳,那里是必去的地方,有点像中国人在西雅图去唐人街的样子。听导游的口气,期期艾艾的,似乎这里也是沈阳的红灯区,是著名的娱乐一条街。小导没有明说,只是暗示“想看俊男靓女的去西塔啊!”我们的车子只是从哪里过了一下,并未停下,具体有什么,也只能是凭自己去想象了。

总之,沈阳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城市,她古朴陈旧而沧桑,她鲜活明亮而包容。这就是我印象中的沈阳。

 

   本溪水洞

     我们此行的最后目的地是本溪水洞。

     车子是早上七点从沈阳出发,一路南行,大概走了有三个小时,就是本溪了,而本溪水洞就像一条美丽的丝线牵引着大家的欲望。

     本溪是个山城,路旁都是山,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有松树、柏树、杨树、槐树,我似乎还见到了白桦树。只是车速很快,眼睛适应不了,所以很难看个仔细。

     本溪水洞是近些年才发现的地下溶洞,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洞里有一条暗河,要参观需要乘船才行。已发现的洞深约六千米,而真正已经开发的也就2400米。

     据说这条暗河属太子河水系,也不知道真假。太子河是本溪这地方最有名的河,战国时,叫衍水其得名还与荆轲刺秦有关呢。想当年,燕太子丹派荆大侠去刺秦,失手后引来了秦军更加猛烈的进攻,城破之时,太子丹被秦军追到本溪,实在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学屈子投江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干脆把这条河叫太子河了。今天我们去那里,肯定是见不到古代的英雄了,肯定也听不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苍凉悲壮的歌声了,但久远的时空留下的依然是那宁死不屈的民族之魂,巍巍的青山可以作证,汤汤的流水可以作证!

     三个小时的颠簸,车子终于停了下来。解解手、喝喝水,稍事休息,再走过一段旱木桥,乘上电瓶车就直奔水洞。

     水洞在半山腰,宽可并行六七辆车,高可三层楼许,远看去犹如一条巨龙张开大口,面朝北吐着白气,在洞口上方,镌刻着四个鲜红的大字“本溪水洞”,导游说那还是薄一波亲笔呢,那字迹古朴刚劲且富有灵动腾飞之势。

洞口很热闹,多数人都在忙着拍照留念,野草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此时暑气正盛,洞外绿树成荫鲜花如怒,而洞里却是截然相反;刚到洞口,就觉得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洞里挂着各色彩灯,远远看去,但见水光浮动,流光溢彩,平添着几多神秘。

先走一段旱洞才能到水洞,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抱着肩缩成一团。主要的原因是穿得太少了,男的一般是短衫短裤,女的一般是短衫短裙,洞外有35度,而洞里常年是12度,真是寒暑易节温差太大,这真是一件特殊的见面礼。幸亏野草事先有准备,穿了长衫长裤,那也不觉瑟瑟。即便是这样,也让同伴好不羡慕。

旱洞不长,只有几十米的样子,到了水洞码头,每个人就可以得到一件免费的羽绒服,这就可以上船了。

水不深,很清澈,听导游介绍,这里生活着一种鱼,由于长期不见天日,眼睛退化了,故称盲鱼。盲鱼以吃洞里的蝙蝠粪便为生,而蝙蝠却以吃洞中的其他昆虫为生,这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生物链,维持了一种自然的平衡。盲鱼我没有见到,蝙蝠也早就躲到洞的深处睡大觉去了。能够见到的只有灯光彩石,听到的是游人的惊呼以及导游那面无表情的机械的背书似的介绍。

船走得很快,不时的与从对面开来的船会面,激起不小的浪花。野草紧挨着船帮坐,大饱水福,总能享受到水花飞溅到脸上身上的恩赐。两船交错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两船上的人都会举手大呼。似乎是在这亿万年前生成的水洞里见面,也是一种缘分。

水路两岸,石壁洞顶,全是石笋石柱石乳,有的地方水依然在滴水。据说,一万年石笋才长一厘米,看看悬挂着的“倚天剑”“屠龙刀”,真的需要锤炼亿万年。

石笋石柱石乳千姿百态,煞是好看。你看他们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小孩,有的若飞天仙女、有的如老僧入定,有的如仙女散花又若佛缘法会,有的像是灵猴上树或如大象戏水..再配上灯光、说明、导游的渲染,游人惊呼,在这古地洞天里,给人的感受,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描述,而眼睛也忙不过来。

不巧的是野草的照相机此时偏偏提示“内存已满”,所以相片录像都只是了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件憾事。

2400米,打一个来回,也就二十多分钟,等到出了水洞,真有一种从仙界回到凡间的感觉。洞外依然是暑热难当,再回望洞里却是清凉舒爽,让人不忍离去。此时我想,若是能够在此长住,该是多美呀!故留诗曰:

                         世间难觅此奇观,

                         本溪城外有洞天。

                         神鱼伏水千年静,

                         飞龙在壁万世眠。

                         石上开花佛国会,

                         水底种树道法缘。

                         洞里洞外寒暑易,

                         离舟回望碧水潭!

 

                      2010年7月24日野草于家中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景忠山记 下一篇:今生有你,不虚此行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