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教与学
在调研中不少老师发出慨叹,“过去教的学生平均数能考到八九十分,现在的学生不行了,平均分能及格都不错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学生不比以前了吗?不。人是在进化的,社会是在发展的,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学习能力更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接触的社会现象更为广泛。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学中必须明确区别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过去考试侧重于考知识,无论是那一学科知识总是有限的、是死的,只要你的记忆力强,通过死记硬背完全可以拿的高分;而现在的考试更注重于能力测试,考题的灵活度大,问题的发散性强,学生只死板地去记知识,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在过去的中考中老师可以猜题,现在很少听说那个老师去猜中考题了。从这一角度讲,考得差不是学生不行了,而是我们老师的意识落后了,没能跟上社会的发展。
你可以让学生背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记方法,但是学生的能力永远背不出来,解答问题的技巧学生也永远不可能靠记忆来掌握。你可以教会他一个字,告诉学生这个字有几笔、先写哪一笔、后写那一笔,甚至包括书写适应注意的事项;但是你说得再好,不经过学生反复的练习、对比,学生也写不好这个字。要把一个字写好需要学生自己不断临摹、练习、总结、提升。随着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字才能不断得以提高。技能是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形成的,技巧是在反复的运用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教和背出来的。你可以把技巧讲给学生听,但没经过学生反复的练习,学生是不会运用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通过自己运用总结才能形成技巧。
有的老师嫌弃学生学得慢,试图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当然也包括自己从教几十年总结出来的解题技巧。但是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是没有掌握,老师还责怪学生笨。教不是万能的,不经过学生的实际训练,靠记是掌握不了技能和技巧的。因此教学必须分清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注意教学的方法与方式,该讲的要讲,但是该学的一定要学生自己去学、该练的一定要学生亲自去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只有多让学生多参与、多练习,学生才能掌握技能和技巧,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分清知识的主体和知识的载体
课标是知识的限定者,课本是知识的承载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另外,教师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塑造者。课标规定了每个学科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与具体要求,这些内容(知识)就是我们教学的主题。课本是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它借助一定的形式,通过具体的内容和题目来呈现这些知识,这些具体的内容和题目只是知识的载体。
提升课堂效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清主次、讲有侧重。正确认识主体和载体是把握教学重点的关键,分不清主体和载体我们的教学会把教学变为讲题、把练习变为做题,教学失去了针对性,甚至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只有分清主体和载体,才能增强我们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练习的指向性;才能搞清楚每节课要完成哪些知识点的教学、要教会学生什么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
三、抓住知识之本提升教学效率
无论什么学科,知识都是有限的,方法也是有限的,但是习题是无限的、应用是无限的。教学要找到根本,抓住关键。课堂教学要力求做到“简单、根本、开放”,“简单”是指运用的载体要简单、授课过程简单。也就是要用最简单的题目传输知识和方法,通过对简单题目的学习建立起思维模式和解答模式。“根本”是指去掉知识的外衣(载体)后、留下的事物本质性的东西,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比方说:小学的加法,其根本就是两点。1、个位对齐。2、满十进一。无论你有多少个实例去讲、去练,把握不住这两点都没用。);用精炼的课堂传授丰富的知识,用简单的例题讲出重要方法,用通俗的事例渗透深奥的道理。“开放”首先是选用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答案不是固定的、思维和解答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比如说:3x4=?就不属于开放性问题;3x4=11对吗?为什么?你是如何计算的?就属于开放新问题);其次,课堂教学的形式要有开放性(信息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不属于开放。如:灌输式教学,死记硬背等。信息是双向或多向传输多属于开放式教学。如:辩论、探究、实验、观察与思考、启发式问题教学等都属于开放是课堂)。运用开放式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运用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训炼出学生的能力。
因为多数学生缺乏目的性,都是被动学习,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布置什么作业学生写什么。这就要求老师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目标,只有老师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作业的随意性,用针对性的题目训练,才能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注重习惯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正常的人与人的智商没有多大差距,一个人成绩的优劣不在于个人智商的高低,其成绩主要取决于他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包括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课上听讲、作笔记、不懂就问、合作探究、演练展示等习惯,还有及时认真的完成作业的习惯,改错纠错和课后反思的习惯。生活习惯主要是指学生作息习惯、礼仪习惯、以及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科学作息是学生健康生活的保障,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前提,没有科学的作息就不会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更不用说学习的效率了;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形成了良好的群体关系,可以为学生营造舒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地舒心、学地安心;刻苦认真持之以恒是成功者必备的性格特征。
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养成教育中常谈的话题,下面重点说一下思维习惯。思维习惯是学生处理问题惯用思维方式。一般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稳定不变的,会用一种模式应对所有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多源于小学的学习经验,小学多以背记性性知识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多数学生会保留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告诫学生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必须转变,一定要学会变通。因为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我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和模式称之为学科思维。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学习不同学科只有换用对应的思维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学科思维没有形成之前,凭借教师的强势、仰仗题海战术,学生也能取得不错成绩,但学生成绩表现出明显的偏科,哪个老师要求严格、卡的死,哪个学科的成绩就明显高于其他学科,总成绩一般不高。一旦学生掌握了各学科思维模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无需教师的强势和题海战术,学生各科都可以考得高分,无论题目是难还是易都可以拿到高分。因此说良好的习惯成就优异的学习成绩。
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老师帮助,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与督促。一方面老师要讲给学生,用不同的学科思维模式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变被动摸索为主动养成。另一方面还需要督促学生,强制学生完成转变。因为人一旦形成一种习惯,要转变其固有的模式是一个个痛苦的蜕变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人都有惰性,没有谁愿意主动改改变自我,良好习惯的养成肯定离不了老师的鼓励、监督和强制。
五、抓住关键阶段促成转变
小升初是个学生成长过重的一个转折点。小学和初中的知识量、课容量、教学方式以及知识的属性都有明显的差异。小学的科目少、内容简单,多为记忆性知识,死记硬背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初中的学科增多、课容量增大,知识的逻辑性增强,需要理解、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还要做出方案设计等,单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获得好成绩的。因此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必须有相应的转变。
就初中阶段来说,初一为学生习惯养成期,初二为学生的知识丰富期和方法形成期,初三为学生知识综合期和技能提高期。初一第一学期知识容量小,本学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法的转变。因此,在这一学期要放慢教学速度,注重学生各种习惯培养,培养各个学科的思维模式。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日后的教学就变得轻松了,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科思维,学习成绩也会突飞猛进。培养学生习惯是一件以逸待劳的事情,但是有好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初期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日后必然是问题百出,费劲不小效果甚微,成绩很难提高。初二的知识量猛增,课容量也明显提高,逻辑性也加强了。如果前面的习惯没养成,初二很难学好。因此初二往往是学生的成绩的分水岭,拥有好方法、好习惯,掌握了学科思维的学生成绩会越来越好,进入良性循环成为优等生;而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学生成绩会逐步下滑,进入恶性循环成为学困生,两极分化逐步形成。初三是学生知识综合和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做到各科知识自成体系、学科之间又要融会贯通,解决纷乱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够从纷杂的事物当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设计方案完善解决。
六、培养学科思维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素养是本次课改的主题,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离开了核心素养也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的意义。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又具有学科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在不同学科表现为不同的学科素养,在不同阶段又有着不同的任务。从初中阶段来看,各科教学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培养学科思维方式、建立学科教学模式和运用的过程。究竟一个学科有几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这需要各科老师深入研究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核心素养挖掘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
现在已有好多教研机构在积极地探讨学科教学模式,比如“主题教学”就是关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它依据语文教材的板块结构,明确了语文教材中的主体与载体的关系,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以不同文体教学为主线,贯穿文学积累和写作技巧的学习。教材中,不同文学体裁的教学内容,一般有四篇文章组成。第一篇较为简短,一般用于解析文章结构。第二篇结构赏析和技法学习,结构由学生分析,技法老师讲解;第三篇,学习写作技巧,赏析写作手法。例如:语句和语法,排比拟人夸张等,完成文学积累,对经典语句段落要能够背诵。第四篇,赏析与背诵。在第一篇讲完之后,要让学生仿写一篇短文,重点在于掌握文章结构;四篇全部学完之后,让学生对第一篇作文完成扩写,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变得丰满,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增加文章的文学气息,提高文章的欣赏性。它的不足之处是对语文学科思维方式研究不足,缺少对学生展开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7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29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