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走进将相故里:蒲城

时间:2021-11-25   作者:闲者 录入:闲者  浏览量:209 下载

蒲城,三千年文明传承,一百里文化沃土。这里,不仅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有许多流芳百世的著名人物。

蒲城,人杰地灵,忠烈贤哲众多。最著名的先贤有:“刚正不阿,自律表率”,尸谏道光皇帝的爱国名相王鼎;“忠君爱国,尊师重道”,为恩师守孝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兵谏蒋介石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呕心沥血、一心为民”,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

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的铮铮真男儿,留下根植于血脉的文化积淀与精气神,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日,应蒲城籍好朋友老两口之邀,我和家人走进了渭北平原东北隅、一个古老而富有神韵的地方一一“将相故里”蒲城县,感受了这里的历史与人文。

我们一行从西安城北上绕城,途经京昆高速,大约行驶110公里,历时一小时二十分钟,便到达蒲城县城。

蒲城,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周封贾国,秦置重泉,西魏始称蒲城,唐名奉先,宋复今名。

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让这片广袤的沃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宝藏之地。北京时间的诞生地、酥梨之乡、焰火之乡、将相故里……蒲城,这里有太多的名片。

蒲城灿烂的文化遗存,在历史长河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独特的文化风姿,让这里的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在这儿演绎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蒲城县城内的著名景点有“四馆一院”:王鼎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杨虎城纪念馆、蒲城县博物馆和清代考院。这五大景点所处历史时期从明清到近代,用一天时间足以了解蒲城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情怀。

我们首先走进的是蒲城博物馆,这里也称蒲城文庙。在博物馆门前,临街有棵老槐树,枝条光秃稀疏,树冠下端粗处有凹陷的朽坑,槐树下面是一个巨幅石雕牌楼,又称六龙壁。中间刻有绿色彩绘字画,六条惟妙惟肖的青龙跃于上面,每两条青龙间用竹叶怪花雕塑隔开,美轮美奂、精妙至极,上方有石阶瓦橼走兽遮雨,底端有雕花石基垫托,两边各有一扇石门九孔空格浮雕楼牌。

赏过门前风景,便进入题匾为“蒲城县博物馆”字样的古建门楼。经过扫码登记,便进入了大门。据介绍,蒲城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是古代人们供奉文化圣人孔子的场所。

文庙共分四个院落,坐北面南,结构对称,浑然一体,是一座规模浩大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有六龙壁、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东廊房、西廊房、掌酒司、典库司等;附属建筑有礼门、义门、泮池、泮水桥、乡贤祠、名宦祠和崇圣祠等。整个文庙庄重典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栉比巍峨,令人心旷神怡。

游完文庙,已到午饭时间。老朋友请我们去吃了顿有名的蒲城水盆。然后接着去参观清代考院。清代考院,始建于公元1891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占地约6200平方米,是进行童生考试的地方,也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童生考试场所。

由于距今较近,所以建筑保存的较为完整,这为研究清代的科考制度留下了较为完整的资源。考院的主体建筑有门厅、号舍、论秀堂、厢房、上房、浴室院等。古建筑显得气势不凡,高大宏伟。狭长的庭院,中间一条砖道,两边对称的12间房即考场,庄严肃穆。这是过去文生考试的地方,清早进场,当日交卷。  

据介绍,在蒲城建考院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同州府的考生,每年都搭建考棚带来的不便,其次在平时不考试期间,作为接待省巡抚视察蒲城时歇息下榻的地方。

考院内有一面墙,叫做北山墙,南有腾蛟起凤,北有紫电青霜,这两句话都出自于唐王勃的《滕王阁序》,腾蛟起凤,赞美的是文科考生的文章如蛟龙出海、如凤凰起舞。紫电青霜,则赞美的是武科考生考试的场景。通过参观考院,我们了解了清朝如何选拔人才的一个全过程。

走出考院,在西侧不远处,便是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座北向南,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西院是花园。本来也打算参观杨虎城故居,不巧,这里正在修缮,暂停对外开放,我们只好作罢。

蒲城被称为“将相故里”。将,指的是杨虎城爱国将领,因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而成为千古功臣。相,指的是清朝著名爱国名相王鼎。蒲城是王鼎故里,现在建有王鼎纪念馆。

走进王鼎纪念馆,让我们对“千古诤臣,以身殉国”的王鼎,加深了印象。

清代著名爱国政治家王鼎,历任吏、户、礼、刑、工部侍郎,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左都御史,军机大臣兼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要职。

王鼎是道光皇帝“赞襄依赖”的重臣名相。他一生以清廉刚正、端方正直著称。特别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疆土统一,最后为捍卫中华主权,保荐林则徐,反对议和投降而以身抗争,向道光皇帝“尸谏”,上演了中国近代史上慷慨悲壮的一幕。

参观王鼎纪念馆,令我感动的是他“心系苍生,达济天下” 的情怀,尤其感动于他 “修身正德,律己守廉” 的品行和美德。

在王鼎生平事迹展览中看到,他遗留下来的“到家四要”、“致四弟书”、“捎书让墙”、“训子诗”等优良家风家训引经据典,深受教育启发。王鼎一生没有留给子孙金银财宝,留下的却是他不朽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和孝廉方正、爱国爱民的好家风。

王鼎对己严,家教亦严,从不许儿子凭借关系以上达。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八日,他在致儿子的家书中要求到家四要:“少见人,多读书,遇众谦,出言慎”。

儿子从北京回陕参加乡试,他唯恐儿子利用父亲的地位职权拉关系,一再嘱咐并写信郑重告诫他:“勿在街上走,力杜嫌疑,以正身持,是为至要。”在王鼎严格的教育下,王沆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了举人,后又两次参加会试,才考中进士。

王鼎持家甚严,一再写家书告诫蒲城主持家务的四弟:“吾弟在家要自守,地方间事万不可管,公事更不可沾,公门更万万不可入。”他对地方公益事业却非常关心,多次兴办义学,筹创义田,设立义仓,扶持社会公益事业。

王鼎治家严谨,对待乡邻相帮相让。有一次,家中为庄基地和邻里发生纠纷,给他写去一封家信寻求解决的办法,王鼎在收到家信后便回书一封写道:“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遂让地三尺。而今在王鼎家祠的东墙处尚立一石,书有“墙外余地三尺,栽树五株”的字样。被蒲城人传为美谈。

走出王鼎纪念馆,令我肃然起敬。他不愧是儒家大成者,他的人生无疑是圆满成功的。他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子女的约束管教;他以死谏君,将个人生死与民族大义和国家命运相连。他完成了一个大写的“人”。这种家国情怀,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

蒲城既是将相故里,也是美食之都、水果之乡。“椽头馍”是蒲城县著名传统小吃,以其形如“椽头”而得名。史载,清代名相王鼎曾以此相赠林则徐。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来西安指名要吃“椽头馍”,后被列为清廷贡品。椽头蒸馍,凡是吃过的人,无不拍手称赞。

蒲城酥梨,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形美、果大、皮薄、色亮、质脆、含糖量高、郁香爽口、耐存储等特点而著称。

下午离开蒲城时,我们到椽头馍食品厂专门采购了椽头馍和石头馍。还在县城购买了蒲城酥梨,便踏上了返途。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真是满载而归,精神、物质双丰收啊!(2021.11.25晚草于景园)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经商大脑袋 下一篇:雕塑里的大唐盛世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