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修行
2014年9月9日,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读到这则报道,颇有感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中汉语是基础之基础,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让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在体内扎根、蕴育、发芽、成长……有人说:世界上最简单的高贵举动就是读书。读书时期,读到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的《励学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长大了,又读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读到发愤读书的故事,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这里,我们先不表述或许在某些高雅的人士那里,有着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更多的带有古时人们光宗耀祖和一些带有沉浮的思想。但是皓首穷经,不难看出古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并引以为荣的人生盛事。其实,当你真正融入书海,你才会感叹: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书里藏着的智慧,远比颜如玉与黄金屋贵重的多,也是任何人抢不走的。
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书卷气自有一种迷人的优雅。世界上有一个世界读书日,不知道我们还有几个能记得?联合国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在中国,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 有人做过国际阅读率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之间,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所以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仅仅1本都不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一种索取,它也只能在一个场合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的家书里提到:唯读书可改变气质。经典里的智慧,经过时间的沉淀,越发灿烂,令人虚心,通达,不偏执,不自封。湖南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顺得说:我希望这世界上一切勤劳的人们都有空闲的时候,有平心静气的时候,有从容的在风景中漫步,从容地品茶读书的时候。人,就是要有那么一点书卷气。我觉得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才能从中不断获取正能量,理性解决烦恼来袭,它比任何财富更能长久的滋润你的心灵,达到宁静致远,在涵养静气的过程中,积蓄一种底蕴,完善自己。
有人说的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而一个静字,却需要你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才能修成。经验也告诉我们,不但要爱读书,更要善读书。在浩瀚书海里,熏陶古人绝妙的才华,栩栩如生。阅读,让我们睿智,书,让我们谦和;阅读,让我们博大,书,让我们思接千里,视通万里。空闲的时候,读书吧,读一读我们中国的文化,读一读楚辞的风骚,读一读汉赋的酣畅,读一读唐诗的豪放,读一读宋词的雄阔,读一读元曲的典雅,读一读明清的厚重,读一读我们中国的文化璀璨。
读书是一种日常修行,一种追求精神并能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修行;读书,更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唯有读书,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这里枝繁叶茂,阳光每日来临,空气清新,迎接内心的宁静。 2014-09-19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3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