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的味道
年糕,原来是祭神、祭祖用的食品,白色如银、黄色如金,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记得小时候吃年糕,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父亲的家乡在江南,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过年时家乡常寄来一些,而那时候年糕是件稀罕的东西。
过年时父亲的同事家,常常也捎来各种各样不同地方的年糕,于是,我们也就会常常吃到不同地方的年糕花样:有宁波的细白长糯年糕、无锡的宽厚年糕、广西的枕头年糕等等。
至于,年糕是怎么做出来的,我并不知道,只知道它是天地下最最好吃的东西。当然,就更不能体会做年糕工人的辛苦。年糕的美味,细嫩软绵,就是北方人的母亲也是非常喜欢的。每逢过年,母亲将年糕切成薄片,铺在煮好的米饭上、或用少量的油煎成软黄、或切条放入米粥内,父亲最喜欢用长条年糕炒青菜。
父亲说,做年糕的程序很繁琐,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作法,都是在特别的小作坊里制作出来的,制作的工人很辛苦。我对任何好吃的东西都好奇,可惜无法亲眼目睹了。大概十几岁时,第一次踏上父亲的家乡江南小镇,正逢年关,街上炊烟袅绕,商店里琳琅满目,人们欢快地备制年货。
第一次在江南过年,有着别样味道。那一草一木一石,都让我都感到无比的新奇兴奋和熟悉,好像多年前来过一样。
《红楼梦》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说“这个妹妹我好像在那里见过。”我就是这样的感觉。江南一到腊月十五,过年的各项准备就启动了,先是岁末大清扫,要事先定好黄道吉日,由姑姑带领全家将房屋、庭院的内外彻底打扫干净,这叫“掸清”。
之后就该办年货了。年货中,做年糕是最耗时费力的,但是也是最欢乐的事体。提前一周,就看到姑姑和奶奶在院子里晒米挑石,就知道做年糕的时辰到了,我高兴坏了。这下好了,能亲眼看一看,这好吃的东西是怎样制出来的了。首先是将挑好的糯米浸泡,浸米之前要淘米,淘米是个大日子,一般要选在大寒前后,也就是“三九隆冬天”,在一个天寒地冻,北风凛冽的日子才行。做年糕忌天热,南风一吹,年糕会发红发黄,就不好吃了。江南风俗中,第一灶出来的年糕是要祭天、祭祖的,所以品相一定要好。
记得那年,姑姑家一次要做好几百斤的年糕,用好大的竹筐将浸好的糯米挑到个深深的巷子里,在一家小小的院落里的专门做年糕的作坊,大家先抽了签排队,继后将浸好的糯米倒在一种专制的大石凹槽内,一端由一人站在高处用力踩长柄的木柱,木柱的另一头成7字型,7字木头的前端,在一人的做力下,沉重的捣椿石凹槽内的糯米,一下又一下声声有力,箜,箜,箜。。。这个过程很辛苦也很耗时,间隙还得不时翻动石凹槽内的糯米粉。
我们从傍晚17:00多钟出发,直做到凌晨3-4点钟才完工。做年糕常常要熬上一整夜的时间。大人们在作坊师傅的指挥下不敢怠慢,小孩子们却是兴奋的在屋前屋后地打打闹闹,推推搡搡,叽叽哇哇乱叫。石凹槽里的糯米,全部打成粘粉后,上大锅蒸,这时人们是轻松的高兴的,蒸年糕的关键是把握好火候,这是由专门师傅掌握,师傅说“蒸年糕水太多,做出来的糯米粉粗糙松松垮垮,水太少糯米粉会生,口感也会发涩”。蒸糯米粉的炉灶,像农村用的双口大土灶,有大半个人那么高,灶上的提笼有一米宽圆,分三层摞起,在大锅内放上清水,灶下的火早已生生的旺旺。清水在灶锅内“咕咕嘟嘟”地冒着气时,空气中就会瞬间弥漫着米的香气,腾腾浓气遮盖了洋溢着满足的脸,也洋溢着浓浓年的味道。将蒸好的八九分熟的糯米粉,用很大的布包裹轧实,排在地上,上面压上一块巨大圆形的大木板,由人们光脚跳上板,使劲使劲地踩,,这个过程很快乐,有着丰收感觉。踩匀后,打开盖布,切成高两寸、长一尺的年糕,将切好的年糕整齐地码在草垫上,由糕头师傅用一根筷子沾上红,在制作好的年糕是点红,这个过程很神圣,那粉白娇嫩,气喘嘘嘘,白白胖胖的大年糕,经点过红后,像开了光般灵光。它带着人们一年的希望和期望。
江南过年有“十二月年夜忙,挨家挨户做年糕”的习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做年糕成为一年中最壮观的事情,也是最富有仪式感、戏剧感和生活感的时刻。将壮观披红的年糕挑回家,如收获了一年的富足般。寒冬的深夜,我们迎着凛冽的寒风和飘雪,肩上的扁担颤唯唯,吱吱喁喁,我们带着疲劳而知足,脚步变得轻盈起来。
又是瑞雪兆丰年,年来了。
作者简介:笔名:六月,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7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89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1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29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