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慈悲并非讨好
从幼儿到青少年时代,我们耳朵里听到的频率最高的父母的教诲就是:“你想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吗?”就算现在老了,每当听到年轻的父母在教育他们孩子的这句话:“要做个听话懂事孩子,不要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脑海里还会浮现出父母当年教导我的画面,而他们对我说过最多的,也就是这一句话。于是,为了不让他们失望,我努力做个乖孩子。每一张努力考取的满分卷子,每一次辛勤帮忙做的家务,每一个拼命表现出来的自己,都是渴望被他们“看到”,但他们似乎永远都不满意。有时候,我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不,我不想。”然而,从小我习惯了讨好父母,习惯了将行为的对错和他们的态度联系起来。“爸妈生气,肯定是我做得不好,只要我做得好,他们就会对我好”的心理早已根深蒂固。通过这种做好自己,讨好他人的方式,让我获得了短暂的安全感,但这种“有条件的爱”让我时常感到不安。而童年的印记,原来比想象中的更深远。它仿佛是一棵野草,在后来的日子里在我的心田里肆意疯长。
长大后,讨好型人格在我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次朋友邀请我去不喜欢的聚会,为了不扫他们的兴,我都硬着头皮去了;每次和亲友争吵后,为了缓和矛盾,我都主动道歉;每次同事把做不完的工作塞给我,为了不得罪人,我都默默揽下,然后拼命加班......我努力迎合别人,不敢拒绝,以为这样就是善举,就是慈悲心肠。
照理说“善者,乐在其中”。但事实证明我确实不快乐,反而越来越压抑。朋友在我答应去聚会后放了我鸽子,因为他临时有更重要的事;身边的人并没有因为我每次的妥协和退让对我有真心的好感,而是以“觉得你很没骨气”选择了轻蔑;同事没有因为我的帮忙而感动,反而在出错后第一时间想把责任推给我……
直到面临退休了,听闻了佛法真谛,我才突然醒悟,讨好型人格的我,并没有讨好了别人,也没有取悦自己。我习惯性讨好别人,活在别人的眼睛中,活在别人的口舌里,却无法得到对等的尊重和真爱。我成了一个敏感又脆弱,燃烧自己,却照亮不了别人的低自尊者。每次讨好,都意味着自我的妥协和退让,内心却满是纠结和煎熬。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洒脱一点,自我一点?为什么一边鄙视自己,一边又忍不住继续去讨好别人?”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总想讨好别人呢?因为我担心别人不高兴,害怕自己不被喜欢。为了所谓的好名声、好人缘而委曲求全,还以为,这就是恒顺众生的慈悲心呢。我扪心自问:“被喜欢真的那么重要吗?被喜欢的我得到了什么?如果不被喜欢又将失去什么?”反复的思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被喜欢的人会获得自认为的别人的所谓“好感”,但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而不被喜欢的人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却能活出真正的自我。所以,被喜欢并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更不是学佛修行的行持准则,慈悲并非讨好。正如佛祖所教:“万法皆空,放下便得轻安。”执着于名闻利养,无论你怎样的去讨好别人,是不可能消尽烦恼和驱除业障的。正如岸见一郎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人不是缺乏幸福的能力,而是缺乏被讨厌的勇气。”当你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你将不再惧怕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你的灵魂将活得更自由。
当我们愿意放下讨好,愿意放下所谓的人设,学会拒绝被慈悲,从勇敢地做自己开始,都摄六根,阻断六尘,隐闭六识,止恶行善,随缘而行,那么,你离摆脱讨好型人格所带来的种种烦恼也就不远了,你的人生就会变得轻安自在,就能成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7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29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