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读《古小说选》之一

时间:2022-06-13   作者:逸鸿 录入:逸鸿 文集:书谷跫音 浏览量:81 下载

    ——读《古小说选》之一

    在历史的研究中,一些野史和民间传说往往不被正统承认,认为它们不过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掺杂了民间太多的想象。然而,中国历史有个特点,就是史料由胜利者或当权者来书写,于是很多人物的形象和史实被掩盖或是被歪曲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以正史为研究的主要依据,也就常常被引入歧路。这样一来,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就有两条线,一条是正统的历史研究,成为不断修改的历史教科书;另一条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历史故事,在朝代更迭和社会进步中代代相传。我们相信哪一个?

    令我们更感困惑的是,文学插足了历史,使历史人物的形象居然按照某个作者的意念又发生了歧义。中国公认的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表现得扑朔迷离,激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多方面考证和研究的热潮,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弄得死去活来外,另外三部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却因为有真名实姓而被文学语言而定格在社会舆论中。譬如雄才大略的曹操被定为奸诈的形象,虚伪狡猾的刘备被捧为仁义的化身,揭竿而起的宋江显得委琐,坚忍不拔的理想主义者唐僧却被贬得狭隘无能……所以,只要在合适的场合,专家们谆谆告诫人们一定要把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分开,这样才符合实际。

    带着对历史的审视和对文学的质疑,我翻开了长江文艺出版社二十多年前选编的《古小说选》。对一些著名人物故事,倒是有了些许新的体会。这本书上起汉晋,下迄明清,共选作品近六十篇,其中一些故事情节历来被文学作品所经常提到,并且不少已成为典故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里不妨试举几例,略作分析。

    昭君出塞,千古传颂,耳熟能详,古今以此为题材做尽文章。据有关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在咏昭君诗中,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当属杜甫、李白、王安石的诗句,有感慨,有议论,后人读了,仍然心有所动,欷歔不已。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诗中,都无可避免地提到关于为昭君画像一事,如杜甫的诗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李白诗中“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王安石诗中“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是引发昭君出塞曲折事件的一个关键点 ,否则随便指派一个宫女和亲就没有太多故事了。而关于这一段史料出自东晋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有关昭君原文只有二百来字,如下: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巳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基于这一段记载,于是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但是,人们对《西京杂记》一书倒是提出很多质疑,一是对此书的作者的甄别,有人认为是葛洪,又有人认为是刘歆,各执一词。二是此书是小说还是杂史,因为其中还记了些怪诞不经的事情,所以大都将此书归为小说类。笔者以为,对治学来说,考证出谁是作者当然重要,这是一门学问,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根本就不重要。葛洪也好,刘歆也好,人们不一定记得住,而人们记住了王昭君,就像钱钟书先生所喻,食其蛋何必知其鸡?《西京杂记》这种书虽然大部分人将其当小说,我倒认为应该属于杂记野史类,不管它记叙的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于记事,而不是详尽地刻画人物。就像《山海经》看来都是荒诞,但却是古时候人们记叙事件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也读出很多科学和历史。

    《西京杂记》的记事不少,还有一个著名史料是关于卓文君的故事,这篇也被收到《古小说选》中。文君夜奔相如,后当垆卖酒的故事看来是一段历史佳话,《西京杂记》中的记载语句不多,但言简意赅却正好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了补充。《百家讲坛》中王立群教授讲《史记》也没有对《西京杂记》中记载的关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历史传说提出异议,只是对司马相如的行为人品另有新解,继而提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关系是“劫财劫色”说。学者对历史的解读另有独到见解本来不错,且不论历史上值得探讨争鸣的东西难有定论,但一定要在社会舆论中颠覆一个流传千年的美好故事有必要吗?一家之言,不足以正视听。

    《古小说选》从唐人孟棨所著的《本事诗》中撷取了两篇唐代诗界轶事,颇为别致。唐诗《题都城南庄》脍炙人口,流传最广,有目共赏。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真是美景和情愫交融,遗憾与企盼同在,词语虽通俗,而意犹未尽。每当读此佳句总想作者在作此诗时,一定有个什么故事,否则怎么如此感慨,而且这感慨一经道出却生生击中人们心中欲说还休的软肋。果然,孟棨记下了一个传奇似的故事,大意如下:崔护得中进士后,在清明节独自漫游京城南。在一个不大的庄园里遇一女子,在桃树下他们话虽不多,但眉目传情,心有所动。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想起此事,情不可抑,又寻到那里。然而,门院如故,门上一把锁。崔护在门上题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又过了几日,崔护路过城南,再次寻到此处,听见屋内有哭声。询问下,一老汉问明他是崔护,哭诉崔护杀其女儿。崔护惊痛,不知如何回答。老汉道他女儿知诗书,未许配人家。去年以来就神思恍惚,前几日从外归来,见到门上题诗,一病不起,现在不幸去世了。说罢大哭。崔护感动而哀恸,请求看望。姑娘还整齐地躺在床上。崔护托起她的头,枕着自己的大腿,哭着祷告:“我在这里啊!”不久女子睁开了眼,过了半天又活过来了。老汉大喜,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此事太浪漫了,如果只有前半部分,恐怕谁都信而无疑,而后半部分太富传奇色彩,又没有别的佐证,叫人不敢相信。然而,这也是唐代人记下的,不信又有什么理由呢?当然,专家可以去考证,可以有一个是与不是的结论。不过,这首诗的真实和美却是无可怀疑的,何必去对它的注脚吹毛求疵。

    孟棨还记叙了一件“开元制衣女”的故事,只有一百来字:开元中,颁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兵士以诗白于帅,帅进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有一宫人自言万死。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仍谓之曰:“我与汝结今身缘。”边人皆感泣。一篇很感人的记事,特别是最后唐玄宗一句话,不仅是成就了兵士和宫女的好事,而且,将诗意升华于现实,竟显几分人本主义精神,在当时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此事如当真,当为早年唐玄宗的开元之治留下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花絮,同时也证明唐玄宗确实是个讲究情意的人。只是,当他的情义施于人时,会是美谈,而滥用于己时却腐蚀了他的江山。故事中的诗作得好,不像文人的炮制品,所以亦有一定的可信度。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点点雨滴 下一篇:雨中漫步看徽州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