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梦遗敦煌
从嘉峪关驾车到敦煌不必非走高速公路,有一条近道可以直达。我们早上告别嘉峪关经半天的车程就到了敦煌莫高窟景区。
位于甘肃西北部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政权的更迭使得这块土地兴兴衰衰,难有稳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佛教的兴盛和石窟的开创,却使这个地方在千百年之后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历史文化胜地。
众所周知,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真正发展应该在魏晋时期。公元400年,李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凉州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硕学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难,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法显、鸠摩罗什等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存在的37年,在莫高窟开窟77个,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到唐代,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永乐三年(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制,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敦煌石窟自然也就在风霜和流沙中逐渐消遁。
当我们走近莫高窟,放眼望去,仍然是一片戈壁荒芜的景象。这符合我们的想象,也符合历史给它的定义,莫高窟就是应该在荒凉的地方。
可是,当我们进入到莫高窟的参观地却是另一番景象。人如潮涌,进门要排两个小时的大队。参观是要提前二天预约的,票价200元,开放的可参观洞窟只有9个,而且不是自由参观,是有组织的一拨一拨的参观。对于临时来参观的人们,有卖临时票,只要100元,但只能参观4个洞窟,并且是非主流的。
这些洞窟虽然修理得齐整,但不允许参观。
我们临时到达敦煌,当然只能买临时票。结果只在有限的时间里观看了4个窟,这四个窟有一个是隋代的,而且是私人大户人家开凿的,其中的菩萨也是按照自己家人的面目塑造。想看北魏时期的洞窟,也只能想想而已。虽则可窥一貌,其结果当然是意犹未尽,失望多多,所幸敦煌景区内还有一个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和敦煌研究所纪念馆,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复制的壁画和雕塑,以及文物考古者们为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所作的感人至深的艰苦卓越的奉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参观不足的精神补偿。
陈列中心的复制品
在敦煌艺术研究所纪念馆我们看到保护开发敦煌石窟的历史。1944年成立并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保护和开发敦煌石窟做出了巨大贡献。视频中,他年过八旬的女儿讲述着当年的困境,感人至深。这是他曾经的办公室。
张大千专程到敦煌的介绍及其临摹画作:
当年抢救敦煌壁画的纪实照片,这本身就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令人久久不能遗忘。
敦煌石窟之行,从观赏古迹的角度看,是很失望的。大量有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敦煌经典石窟基本上都不开放,封闭起来了。譬如名声遐迩的飞天、反弹琵琶等壁画经典在参观中都不见踪影,最精美的壁画和雕塑的石窟都锁起来了,游客已经不可能看到多少重要的真迹了。当然,文物需要保护,需要进行专业性的开发,像我们这样的仅仅只是业余的文化爱好者地观赏很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更遑论完全是为了慕名而至的普通游客。为了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这可以理解。然而,那种失去自由观赏自己国家的文化古迹的环境氛围,却是一种永远挥之不去的人生遗憾。虽然如此,由于排队和纪念馆内的徘徊,我们硬是在石窟景区耗过了近5个小时,以致有兴趣不浓的同行者牢骚满腹,大发烦言。世上个人情趣的差别,有时如同云泥,令人无可奈何。
次日,我们驾车到了与敦煌石窟齐名的当地名胜——鸣沙山和月牙泉。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 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原以为鸣沙山就到了沙漠,其实是误解,这里不过是方圆几十公里的沙丘,现在已经开发成类似沙坡头一样的沙漠游乐场地。不过没到过沙漠的人看来,确实不错,这里有沙漠的风景,骆驼、沙地摩托等展现沙漠风情,全然没有一点沙漠本身的无边无际的荒凉、冷漠、恐怖、危险和严酷。人们在这里爬沙丘、骑骆驼、滑沙等玩得不亦乐乎,真是连沙漠也娱乐化了。若有上帝,在天上看见一定会轻蔑地笑道:人啊,不过是人。
月牙泉就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山泉共处,沙水共生,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但我们听说月牙泉现在水源渐枯,池面已经明显萎缩,基本靠人工外部水源维系。
月牙泉南岸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据说起建于唐代,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壁画,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
月牙泉中的游鱼
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成为享誉世界的风景名胜。莫高窟是人文景观,鸣沙山月牙泉是自然景观,二者相辅,成为景观的特色,有些像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一样。到敦煌就是为了这“二绝”而来,虽有不尽之意,但亲临实地,零距离接触,也不枉数千里驾车之劳。
敦煌,这个曾令人无限向往的文化胜地,终于在笔者有限生涯中留下了痕迹,也算了此一愿。
从这里出发,我们开始了进疆的行程。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2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