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探寻吐鲁番

时间:2024-03-15   作者:逸鸿 录入:逸鸿 文集:西域纵横录 浏览量:25 下载

    吐鲁番离乌鲁木齐不远,是归途的必经之路。进疆的时候走了另外一条路,现在回头必须好好走一走,看一看。

    吐鲁番市是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又称“火洲”。 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素有“火州”、“风库”之称。夏季平均气温在30℃左右,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平均为99天;高于40℃的酷热天气,平均为28天。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春季短暂,开春早,升温快;夏季漫长,高温酷热;秋季更短,降温急促;冬季较短,风小雪稀,天气晴好,寒冷期短。这在西域来说是很少见的。

我们早上首先就是去参观吐鲁番郡王府。吐鲁番郡王府位于吐鲁番市区东郊的葡萄乡木纳尔村,距吐鲁番市区2公里,毗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公塔,周围葡萄园环抱,环境优美。

    吐鲁番郡王府据史科考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是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生活和主持政务、指挥军事的地方,也是清王朝期间吐鲁番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指挥的中心。其主人额敏和卓不仅是当时吐鲁番维吾族的领袖、清政府的参赞大臣,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军事家。额敏和卓是鲁克沁王的后裔,1694年出生于哈拉和卓,是吐鲁番地区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曾因维护祖国的统一,被清政府封为“扎萨克”。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中屡建功勋,分别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先后被封为辅国公、镇国公。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被清政府授予郡王品级,第二年正式封为郡王。

 吐鲁番郡王府在历史上占地数百亩,有房数百间,设有议事厅、接待厅、正宅、清真寺、兵营、马厩等。

郡王府以土木结构的建筑工艺,精美细腻的雕刻、浮雕图案,彰显着一代维吾尔族郡王豪华气派。大门及院墙造型别具一格,庄重、古朴大方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吐鲁番郡王府在1933年被盛世才的军队放火烧毁。现在的郡王府是根据史料记载基本按以前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布局和规模恢复兴建的。现在的郡王府占地面积22亩,宫殿建筑面积约二千五百平方米。

    走完郡王府,顺便看了一眼苏公塔。此塔是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二世为纪念和表彰其父额敏和卓的功绩而修建。DSC_2178.JPG

在历史中,有一方势力却归顺于中央政府,吐鲁番郡王算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人。否则,他便会消失于当时。是分是合,不在于意识形态,也不在于个人及家族的利益,要看对这一方土地的人民的利益如何来决定。

    离开郡王府,我们直奔吐鲁番沙漠风情园。途中正巧路过中国内陆海拔零点站。从常识上说,陆地的高度都是以海拔为基准的,而海拔的基准就是海平面,目前我们计算的海拔高度都是以青岛的黄海海面作为零点算起。但内陆如何来确定海拔高度呢?这个内陆海拔零点站就显出它特殊的意义了。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低的内陆盆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4050平方公里,“零点”属特殊地理位置,由零点等高线圈定,最低点海拔-154.43米。在我们拍照的地方,意味着我们站在海平面的高度,有种神奇的感觉。

    沙漠风情园很少有人去,因为里面太荒寂,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但是我们看到了吐鲁番最重要的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 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从坎儿井很容易联想到现代的红旗渠、以色列的滴灌技术,甚至还有地道战之类,但是这是几百年前人们为了改变严酷生活条件的集体创举,伟哉!壮哉!

    自从在《西游记》中读到火焰山,就惊叹不已,后听说真有火焰山在遥远的新疆,也就翘首西天惹梦思了。今日到吐鲁番不可不去,必须要去!

据资料介绍,现实中的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山区气温夏季可达47℃,太阳直射处,可达80℃,沙面可烤熟鸡蛋。火焰山的表层曾经有过裸露的煤田,经雷电或空气接触氧化引起自燃,相当一段时间烟雾缭绕,烈焰翻腾,那《西游记》中的一些描绘还真不是随意胡吹的。中午时分,车就到了路旁贴有大幅广告的“火焰山”。我们停车看了看,不过是圈了一片地,弄了几个西游记的塑像,还要收费45元,总觉得有些不对。后听人说,此山后才是真正的火焰山,于是又绕了好几公里,转到山后,才真正大开眼界。我们发现,有一条人为的云梯可直通山顶。但当时,热浪滚滚,汗流浃背,已经没有那种西天取经的雄心壮志了,何况上面也没有铁扇公主的诱惑,所以只是看看而已。与火焰山荒山秃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一条穿过山体的沟谷,沟底清泉淙淙、绿树成荫,形成狭长绿洲,顿时给人以遐想。在我们观赏的火焰山附近,有一座新疆大漠土艺馆,里面尽展以佛教为中心的新疆壁画和佛像。土艺馆把建筑、壁画和雕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胜迹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把地面景观和地下洞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雄浑粗犷、大气磅礴,把奇特雄伟的大漠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蜚声海内外的大漠生土艺术在吐鲁番火焰山这一特殊环境里发扬光大。从以上龟兹殿、万佛宫等壁画来看,佛教在此是有根基的,其佛教艺术也是极为辉煌的,可惜后继无人而湮灭了。火焰山和土艺馆真让人流连忘返,尽管天气热不可耐,这里毕竟是难以见到的奇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第一次经过火焰山的时候,曾有诗《经火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可谓形象逼真,不可多得。

    我们的下一站是阿斯塔拉古墓。这是一个古墓群,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这里是当年高昌故城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在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因而又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是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们到达那里,那里并无游客。园内有伏羲女娲相交的大型雕塑和一个观望台。墓穴不能自由参观,必须有园内专人陪同并解说。当地的墓葬形制都比较简单,只是在深约四、五米的地下建一单室或双室的墓,及个别的有天井、土台子上陈放尸体,多数不用棺木,埋后填平墓坑并不起坟。但就在这一片空旷无物的戈壁下面,静卧着数千具干尸,人们设想在这里建造一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乃伊博物馆。我们到两个墓穴中张望了一下,墓室非常小,但保护得很好。因为此地已经开发,陪葬品已经送进有关博物馆,我们也看不到别的。据说这里的古墓群在上世纪初遭到外国探险家的洗劫,十分令人痛心,也不知是福是祸,但愿是一种特殊的保存。

    登上观望台,远处郁郁葱葱,耸立着不少晾晒葡萄干的花楼,为此地平添一份田园风情,地上地下,两样风景。在这个墓群的南面是高昌古城遗址。高昌故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后成为古时西域交通枢纽,曾经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于公元十三世纪末毁于战火。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唐代佛教高僧玄奘,为了提高佛教学水平,不畏杀身之祸,于公元629年偷偷离开长安,出玉门,经高昌,沿丝绸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诸国,历时17年。在高昌,玄奘诵经讲佛,感动高昌民众,他与高昌王拜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高昌古城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它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的见证。如今古城轮廓犹存,城墙气势雄伟地屹立在火焰山下。历史看似无情,可它留下的遗迹却凄婉地述说着无数的故事。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春雨沙沙 下一篇:梅林靓影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