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鼎国成仁垂青史

时间:2024-04-22   作者:闲者 录入:闲者  浏览量:6 下载

清代名相数王鼎,

尸谏遗疏盼君醒。
受宠三君相两朝,
官居五部吏风清。
禁烟主战御英寇,
治水力荐则徐能。
忠义安惜身命累,
长驻民心青史旌。

在近代两次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有两个蒲城人分别以死谏和兵谏的方式挺身而出。兵谏,即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作为发起人之一,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死谏,则指晚清军机大臣王鼎在圆明园尸谏谢国。

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举国皆知,自不待言。与之相比,王鼎死谏道光皇帝旻宁的故事却没有多少人知晓。

近日,我们走进位于蒲城县奉先街道达仁巷54号,重游了王鼎纪念馆,探寻了100多年前王鼎的传奇故事。

王鼎(1768-1842),幼时家里十分贫困。导游介绍,“我们蒲城至今还传颂着王鼎幼时苦读的一些故事,尤其是‘半斤面’的故事,流传很广。”相传有一年王鼎家里断炊,母亲原氏让王鼎外出借粮。作为一个读圣贤书、自视甚高的年轻人,王鼎无奈放下书本,拿起一个面袋子,往亲友邻舍家求告,可自东家到西家,从前巷到后巷,最后只借到半斤面。这让王鼎羞愧万分,于是他提笔写下“半斤面”3个字,贴于读书的案头,以此激励自己。

清嘉庆元年(1796年),29岁的王鼎得中进士,列第二甲第三名,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查看王鼎年谱,可知王鼎曾先后任江西学政、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等要职,并先后加封太子太保、太子太师衔。道光皇帝这样评价王鼎:“国之大臣,先乎品行。命赞枢机,言谨事敬。职司度支,精勤报称。靖共乃心,以襄庶政。”

王鼎任要职期间,“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于是他力排众议,力主禁烟,向道光皇帝举荐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王鼎又力主抗战。

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发配伊犁。为使林则徐有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王鼎上疏奏请朝廷允许林则徐协助他在开封治理黄河。不料治河工程庆典之日,王鼎等到的依旧是“林则徐于合龙后,仍着往伊犁”的圣旨。

于是他又星夜兼程进京,向道光皇帝力荐林则徐是不可多得的贤良之才,并面叱穆彰阿、琦善为祸国殃民的秦桧、严嵩。道光不听,王鼎又多次进谏。有一次,王鼎甚至拉住道光皇帝的龙袍苦谏:“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不悦,甩袍下殿。

王鼎遂决心尸谏!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序近仲夏,时已黄昏,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湖光塔影,颇显清幽。道光皇帝与穆彰阿等一众枢机大臣正在勤政殿议事,而身兼东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王鼎本应病休在家,此时却穿着朝服、手持装有奏疏的大红封套来到园中,默默坐在离勤政殿不远处的昨斋庭等待……穆彰阿等人退直后,闻知赶去与王鼎相见,却赫然看见身怀那件沉甸甸大红封套的王鼎已经悬挂于房梁之上,自缢身亡,时年75岁。

王鼎在其遗疏中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但王鼎的死并没有唤醒庸碌怯懦的君王和同僚。在王鼎死后的第81天,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远在伊犁的林则徐惊闻噩耗,悲痛万分,写下《哭故相王文恪公》(二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廿载枢机赞画深,独悲时事涕难禁。艰屯谁是舟同济,献替其如突不黔。卫史遗言谁永撼,晋卿祈死岂初心。黄扉闻道犹虚席,一鉴云亡未易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陕甘总督。上任前,林则徐亲自到坟茔前祭奠王鼎,并在蒲城守心丧3个月。

王鼎长期在刑部任职,以“端方正直”著称于世。他曾赴9省审理过40余起重案、要案、疑案,即使是封疆大吏、皇亲国戚,他也照查不误。尤其以查办浙江德清县徐蔡氏冤案最为有名。道光五年(1825年),德清县民妇徐倪氏因为自己奸情杀死儿媳妇徐蔡氏后,买通各级官吏,致使案件三年不决。新任按察使王惟恂审理此案,连受阻挠,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自缢,朝野震惊。王鼎复审,艰苦查访,仅用两月就使案情真相大白。涉案巡抚一人、知府四人、同知二人、知县四人以及许多县吏、仵作,均受惩处,时人传颂王鼎为“王青天”。

端方正直的王鼎,不仅严以律己,对家人及子弟辈也要求甚严,从学习、修德、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道光十五年(1835年),王鼎的儿子王沆从京城回到陕西参加乡试。王鼎担心儿子利用自己的威望拉关系,一再写信郑重叮咛:“主考皆门生,我在京俱不令进门见面,到省城时勿见客,尤不可见官长,更嘱董桂等勿在街上行走,力杜嫌疑,以正自持,是为至重。”王鼎还用毛笔在重要处加双圈以示强调。同时,王鼎还在致子书信中提出持家四要,“少见人,多读书,遇众谦,出言慎”,要求儿子王沆用功读书,加强修养。王鼎73岁时,仍对已做了翰林院庶吉士的王沆悉心指教,在《训子诗》中写道:“吾家家范是诗书,喜汝当今弱冠初……立德言功皆不朽,时时珍重好居诸。”

蒲城当地至今广泛流传着一则“六尺巷”的美谈。王鼎纪念馆东侧不远处,有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巷子南口西侧的墙角下方,镶嵌着一块被涂了油漆的长方形界石,不是很显眼。 仔细观察,这块界石上有两列字:墙外余地三尺,栽树五株。

这十个字承载着王鼎一段高风亮节的佳话。王鼎在京为官时,邻居因宅基地的事情,与王鼎的家人发生纠纷。于是,家人写信告诉王鼎,希望他能帮忙。王鼎看到信后,将明代诗人林翰的《戒子弟》诗稍加修改寄给家人:“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鼎的家人看到这封信,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主动向西让出三尺。邻居见此甚为佩服,也主动向东让出三尺。后来这条巷子便被称为“达仁巷

王鼎为官,志在兼济天下,不刻意于艺术创作。但兴趣广泛、好学不倦、学养深厚的王鼎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方面仍表现出极高的造诣,而且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墨宝。《贤孝可风》匾额是王鼎为本族叔母吴孺人所书写,行楷榜书,洒脱大气;“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孔颜克己工夫”是王鼎为儿子王沆书写的对联,笔随意到,收放自如;王鼎临写的真定本《兰亭集序》,形神兼备,自然天成,颇具王羲之书法神韵;《云林小隐图》是王鼎极为罕见的绘画作品,当时王鼎公务在外,闲暇之余,偶见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王蒙的《云林小隐图》,十分喜爱,便悉心鉴赏揣摩,并背临一幅。观之:苍茫的天山、葱郁的树林、缥缈的云海如在眼前。此画不仅展现了王鼎高超的绘画技能,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王鼎那视通万里、一览山川的眼界和道法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怀。

王鼎是清代陕西籍官宦中跻身权力中枢的屈指可数的社会贤达之一。他宦海40余年,官至宰辅,位居师保。他清操绝俗,两袖清风;自奉简约,爱民如子;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奖掖后进,选贤举能;精忠国事,千古留名。他以才学和品行深孚众望,道光皇帝也对他恩眷有加,在他六十大寿时御赐匾额《宣勤受祉》,七十大寿时又御赐匾额《靖共笃祜》。

王鼎的一生,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在内忧外患频至的清朝中期,王鼎更是以生命为代价演出了一幕慷慨悲壮的悲剧。他的人品、志操和爱国事迹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纪念。

(2024.4.18)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