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寻访古道函谷关

时间:2024-08-04   作者:闲者 录入:闲者  浏览量:12 下载

函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古代战马嘶鸣的古战场,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卡。

函谷关,位于崤山、中条山之间的咽喉,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沟通关西平原和逐鹿中原的重要关塞。

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无论从历史年代,还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函谷关都可以名副其实的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古代的函谷关,是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咽喉,是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抢夺的战略要塞。

函谷关,名扬天下还应当感谢老子。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拦下,在近乎强迫的情况下,老子在此写出了道德经。

这件事《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函谷关,是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是思想家老子五千言《道德经》的灵古圣地。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今年暑假期间,我和老伴自驾游,带着孙女去连云港、日照“赶海”,返回途中住在陕州区。今天上午路过函谷关,决定一探函谷关的雄风威仪。

函谷关景区,紧靠黄河支流涧河而立,南北贯通,东西绵长,从南门进入,有一条甬道直通核心景区。景区南门口是用大理石雕琢,简朴典雅,横批“道通古今”,刚踏入景区便有一种道风凛然的古韵气息。

走进了景区,我乘坐景观车沿着甬道一直向前走,不远处便是道家之源广场,广场正前方矗立着一尊高大的老子金像,金像的底座刻有老子的鸿篇巨制《道德经》,整个雕像气势恢宏,撼人心魄。

《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进入“道家之源”,宅院方正有序,干净整洁,清静优雅,四周墙壁上布满了道德金卷上的人物事迹和故事由来,整个道观似乎有浓浓的道家仙骨风范。

走过了朱雀门,便到了著名的太初宫。它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左侧是三清殿,右侧是三圣殿,整个建筑布局蕴含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时光漫漫,近悦远来,太初宫成了道家顶礼膜拜的圣殿,至今仍香火不断。

太初宫西边山丘之上是鸡鸣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鸡鸣台在战国时期是田文食客钻狗洞盗狐白裘衣,半夜学鸡鸣狗叫方才救出孟尝君的地方。

穿过太初宫,紧靠关楼城墙便是函谷关大道院。院内宽敞明亮,是道士修身养性的场所,四周墙壁上布满字画,皆是道德经传里的成语人物。主殿外有两道门,左侧是悟道门,右侧是修德门,环院走一圈,悟道修德两者皆得。

走出大道院,继续前行百米处便是战国井式箭库遗址,是战国时期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箭库象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族,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沿城墙登上东城关楼,俯瞰城下,黄河支流涧河从城门口缓缓流过,城前放置有许多仿古攻城设备,战车箭器一应俱全。此刻脑海里仿佛满满都是战争的烟云,可以想象战国时期将士厮杀的恢宏场面。

据说原关楼早已不复存在,眼前看到的关楼是1992年修建的复古建筑。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纯木结构,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关楼西边不远处便是函谷古道,它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组成,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

函谷关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古书上记载,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果不其然,名副其实。

东门关楼附近曾有一座高高的土丘台,叫做瞻紫楼。据《史记》记载:“紫气东来”的故事就发生在处,一直流传至今。

车过古道函谷关,令我们感慨万千。老子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富含哲理的《道德经》,它还是一部指导人类思想文化的百科全书。老子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百代泽被后世,道家思想的光辉温暖了全世界。

《古道函谷关》

春秋乱世起狼烟,

各路诸侯争霸权。

一夫当关居此处,

万夫莫开震宇寰。

老子明哲离洛地,

乘坐青牛函谷关。

通达智慧传千载,

造化春秋写万篇。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立秋感吟 下一篇:走进陕州地坑院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