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1894甲午大海战》有感
世界历史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
历史从来不是由个人决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个英雄被体制淹没。中国战败,怨不得慈禧,更怨不得李鸿章。
我翻阅了诸多资料,细细研究了这场大战的因由和结果。于是乎想要以一种偏于主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一段历史。我不想以某种史学家的态度去批评个人批评体质,此刻,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反思者。
时间回溯到150年前,那是一段惨痛回忆的开端。
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的讲师曾说:一个有海却没有海军的国家,是一个注定要挨打的国家。这好比饥荒时代你拥有一片足以保命的面包而你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护卫它,那你便难逃饿死的命运。当时的大清便身处此种境地。时值大清晚期,二次工业革命在诸多欧洲国家已然完成,而所谓的大清帝国依旧迷醉于源源输送进来的鸦片的烟雾中,欲罢不能。我一直坚信是时势造就英雄而非英雄造就时势,无论多么沉寂的黑夜中总会有区别于于其他人的警醒者,饱受后人批判的李中堂便是这警醒者之一,他于此生死存亡之刻站了出来,率先上折推崇海防,强调海防已成国家存亡当务之急。他指出穷则变,变则通,中国要自强,当向洋人学习先进。时值同治当政,福州船政学堂由此创立。这是时势造就英雄的开端。
船政学堂,早操点名——驾驶班第一期:刘步蟾
驾驶班第一期:林泰曾
驾驶班第一期: 方伯谦
驾驶班第一期: 林永升
驾驶班第一期: 萨镇冰
驾驶班第一期: 邓世昌
这是那群孩子最初的呐喊,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数十年后的他们会因为一场并不均势的战争而名垂青史。当他们朝气蓬勃地在海滩上嬉戏玩耍时,我竟会无端生出一种不舍。《少年中国说》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从不否认青少年对一个国家的战略储备作用,我只是在想,让这一群孩子去承担早已腐败不堪的大清命运是否过于残忍。于是他们留学英美临走时的那一跪便让我落泪了,“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之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此等决心与不舍是如此地令人敬佩而又心酸。
1885年,刘步蟾率北洋海师诸将接回当时东亚最大的铁甲舰“定远号”。影片中这样说道:“那是两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甲战列舰,我一直在想象,当他们亲自驾驶着它返回祖国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得意和自豪”。这群年少便有雄心壮志的孩子一心以为大战宏图之时已然到了,殊不知,此时的清王朝已然腐朽入骨。据史料记载:北洋水师成立之初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然而从1888年以后,由于翁同龢户部”减省开支“导致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当时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北洋水师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已有近9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火力皆落后于日本海军。无论北洋水师诸将多么地渴望报效国家、以身成仁,这场海战从打响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结果。
1894年9月17日12时50分,甲午海战的终极决战在黄海海域爆发。开战五分钟不到,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便为炮火所伤,其后两只舰队在近距离作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尽占舰只速度优势。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战斗开始呈现一边倒的局势。。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愤而说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邓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14时30分,以右舷倾斜,在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黄海海面上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自邓世昌以下全部壮烈殉国。“致远”沉没后,“靖远”、“来远”亦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大鹿岛附近紧急修补损坏的机器。定远、镇远两舰浴血奋战,中弹甚多,几次起火。
海战持续至17时30分,日本联合舰队受伤舰队数目持续增多,伊东祐亨于17时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战场,因清政府命北洋舰队躲于威海港内,黄海制海权为日本所夺。
我想起在《道士塔》中余秋雨先生所提到的一位年轻诗人的诗,他叫李晓桦,是写给下令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这诗句放在甲午海战此处是极为合适的。我时常以如果来论,若是我有能力去统帅,此番国家之命运只怕又要改写了。这当然只是一句自嘲,历史有其必然性,纵使始皇复生,眼望着大清一片死气恐也只是一声轻叹。北洋水师诸将深知一场海战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只是已然不堪地大清却不再是个人之力可以扭转的了。年少的雄心逐渐被现实所击塌。
1895年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大海战以大清惨败告终。
我记得英国人赫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这个巨人有时突然跳起,伸个懒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口茶,吸袋烟,打个哈欠,又睡着了。”二十年前北洋水师诸将留学英美,走向大海深处,走向深蓝。可整个民族仍然处在一种浑浑噩噩的病态之中,也许正是要这样一次惨痛的失败才能让中国国醒过来。正如片中小妹所言:“清的灭亡,鲁迅先生说“或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许正是新中国的开始,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北洋水师一代,又怎能不算是中国的脊梁呢?
终其一生,北洋水师诸将始终没有背叛当初远渡重洋时“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这段誓言。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让历史再重演。我们传承精神,是为了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这是一种人生的精神更是一种名族的气节。
深知祖国自强之计,舍此别无他念。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3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