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别了,2014
时间脚步从里就没有停歇,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一切的一切,都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变化。有的发展了,进步了,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面目;有的淹没了,消失了,死亡了,成了历史,成了回忆。
对这种变化,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我想,首先是承认,其次是理解。我们不必为新的事物欣喜,也不必为消亡的东西遗憾。因为这就是历史的选择,也是自然力的造化。存在是合理的,当然消亡也同样是合理的。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也同样刻录一切。
比如词语吧,记得有一次我讲到俗语“出头的椽子先烂”,就有学生问道“老师,啥是椽子,干啥的?”问得我一愣一愣的。哦哦,我知道了,现代人家里盖房子,已经不用请木匠来做过梁、椽子、檩,也不用木匠来打窗子、门了,盖房全部是钢筋水泥的框架结构,上下圈梁现浇顶,窗户是铝合金双层玻璃,门是现成的金属门或者是预制板的,家具是工厂里的生产线上下来的,哪里还有传统的木匠啥事呢?房子上也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房檐,椽子不知道为何物,那出头的椽子有啥寓意就更无从谈起了。同样的问题,在我讲荀况的《劝学》时也遇到过。文中“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中“绳”意思是“木匠用于取直的墨线”,但好多学生都没有见过木匠怎么干活,也没有见过木匠用的墨斗,理解起来还真是费劲。不知不觉中,木匠这一传统的手艺就慢慢的隐身了。
何止一个木匠啊,在我的记忆里就有好多的职业已经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比如铁匠比如焗祸焗碗焗大缸的,你还能在街头巷尾看到么?偶尔还能看到戗剪子磨菜刀的,但已经非常少了。一部分消失了,就有一部分兴起。事物就是这样,因为生活总是向前的。虽然我们见不到那些个记忆中的东西,但我们却能见到那些新兴的从业者。比如每天很早就有人在你的楼下喊“灌煤气的来咧,哪灌煤气?”你会不时的听到擦抽油烟机的、换窗纱的、收旧自行车旧电脑旧电瓶车的在楼群里吆喝。有的消失了,有的却保留下来了。比如卖凉粉的卖懒豆腐的卖硌炸的卖豆腐脑的,卖豆腐的还是以前的道具——敲梆子。每当卖豆腐的梆子声响起,我总有一种看看照片的感觉,那就是怀旧!
事物就是这样,此消彼长,有生有灭。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词语,有的在人们的视线里隐退了,有的就横空出世了。记得上大学时,学到文字一节,老师说我们的汉字,最初的造字的人叫仓颉,传说中的他有四只眼睛。但鲁迅说,其实历史上的仓颉绝对不只是一个,而是有许多。我相信鲁迅的话。事实证明,文字的发展同前面我们谈到的传统文化一样,总是在发展。不然,通假字就没法理解。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没有“她”“妳”这两个字,因为提倡男女平等,才新造出来的。“她”我们现在用的比较普遍,而“妳”却在使用中被淘汰了。再比如化学上元素周期表里的好些字都是新造的。
字可以新造,那么词语呢?也一样的。今天我们使用的词语,就有很多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听说过见过的,更别说用了。比如因特网,伊妹儿,菜鸟,有木有……而且,人们为了时髦还创造出了火星文,管“你”不说“你”而是说“嫩”,“说说”不说“说说”而是说“索索”,像“不明觉厉”“喜大普奔”则是在年轻的群体里广为运用。
这就是现实。农村里,你再也见不到从大眼井里用辘辘把打水的了,因为家家通了自来水;你再也见不到拓坯的了,因为床铺已经是年轻人的最爱,就是想睡大炕,也是请专业搭炕的人用水泥砖水泥板代替土坯了;你还能看见了一大群人在磨坊里排队压碾么?没有了,粉碎机早已在农村扎下了根;秋后的庄稼地里,你更不会看见背着篓子拾柴的人了,所有的高粱玉米茬豆子茬没人会去刨,满地的树叶没人去扫,因为人们可以烧煤炭烧液化气用电磁炉用沼气,选择是如此的多,还有谁再去费那个劲呢?
历史发展了,那些个落后的生产力该淘汰就淘汰,其实也没什么可惜的,只是应该在博物馆里留下个标本,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一种民族的记忆。除此之外再多,也就没有啥意义了。
历史的车轮是停不下来的,他永远向前。旧的总是会被新的替代,前浪总被后浪推。有人为逝去的老人痛哭,也有人在为新生的婴儿祝福。回忆过去没错,但却不能阻挡向前目光。送走夕阳的同时,我们期盼的却是明早的霞光。
2014年已经成了历史,2015年刚刚开始,我们满怀喜悦,拥抱这个刚出生的太阳。
站在新年的起点上,我忍不住挥挥手,别了2014,来吧,2015!
对这种变化,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我想,首先是承认,其次是理解。我们不必为新的事物欣喜,也不必为消亡的东西遗憾。因为这就是历史的选择,也是自然力的造化。存在是合理的,当然消亡也同样是合理的。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也同样刻录一切。
比如词语吧,记得有一次我讲到俗语“出头的椽子先烂”,就有学生问道“老师,啥是椽子,干啥的?”问得我一愣一愣的。哦哦,我知道了,现代人家里盖房子,已经不用请木匠来做过梁、椽子、檩,也不用木匠来打窗子、门了,盖房全部是钢筋水泥的框架结构,上下圈梁现浇顶,窗户是铝合金双层玻璃,门是现成的金属门或者是预制板的,家具是工厂里的生产线上下来的,哪里还有传统的木匠啥事呢?房子上也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房檐,椽子不知道为何物,那出头的椽子有啥寓意就更无从谈起了。同样的问题,在我讲荀况的《劝学》时也遇到过。文中“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中“绳”意思是“木匠用于取直的墨线”,但好多学生都没有见过木匠怎么干活,也没有见过木匠用的墨斗,理解起来还真是费劲。不知不觉中,木匠这一传统的手艺就慢慢的隐身了。
何止一个木匠啊,在我的记忆里就有好多的职业已经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比如铁匠比如焗祸焗碗焗大缸的,你还能在街头巷尾看到么?偶尔还能看到戗剪子磨菜刀的,但已经非常少了。一部分消失了,就有一部分兴起。事物就是这样,因为生活总是向前的。虽然我们见不到那些个记忆中的东西,但我们却能见到那些新兴的从业者。比如每天很早就有人在你的楼下喊“灌煤气的来咧,哪灌煤气?”你会不时的听到擦抽油烟机的、换窗纱的、收旧自行车旧电脑旧电瓶车的在楼群里吆喝。有的消失了,有的却保留下来了。比如卖凉粉的卖懒豆腐的卖硌炸的卖豆腐脑的,卖豆腐的还是以前的道具——敲梆子。每当卖豆腐的梆子声响起,我总有一种看看照片的感觉,那就是怀旧!
事物就是这样,此消彼长,有生有灭。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词语,有的在人们的视线里隐退了,有的就横空出世了。记得上大学时,学到文字一节,老师说我们的汉字,最初的造字的人叫仓颉,传说中的他有四只眼睛。但鲁迅说,其实历史上的仓颉绝对不只是一个,而是有许多。我相信鲁迅的话。事实证明,文字的发展同前面我们谈到的传统文化一样,总是在发展。不然,通假字就没法理解。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没有“她”“妳”这两个字,因为提倡男女平等,才新造出来的。“她”我们现在用的比较普遍,而“妳”却在使用中被淘汰了。再比如化学上元素周期表里的好些字都是新造的。
字可以新造,那么词语呢?也一样的。今天我们使用的词语,就有很多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听说过见过的,更别说用了。比如因特网,伊妹儿,菜鸟,有木有……而且,人们为了时髦还创造出了火星文,管“你”不说“你”而是说“嫩”,“说说”不说“说说”而是说“索索”,像“不明觉厉”“喜大普奔”则是在年轻的群体里广为运用。
这就是现实。农村里,你再也见不到从大眼井里用辘辘把打水的了,因为家家通了自来水;你再也见不到拓坯的了,因为床铺已经是年轻人的最爱,就是想睡大炕,也是请专业搭炕的人用水泥砖水泥板代替土坯了;你还能看见了一大群人在磨坊里排队压碾么?没有了,粉碎机早已在农村扎下了根;秋后的庄稼地里,你更不会看见背着篓子拾柴的人了,所有的高粱玉米茬豆子茬没人会去刨,满地的树叶没人去扫,因为人们可以烧煤炭烧液化气用电磁炉用沼气,选择是如此的多,还有谁再去费那个劲呢?
历史发展了,那些个落后的生产力该淘汰就淘汰,其实也没什么可惜的,只是应该在博物馆里留下个标本,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一种民族的记忆。除此之外再多,也就没有啥意义了。
历史的车轮是停不下来的,他永远向前。旧的总是会被新的替代,前浪总被后浪推。有人为逝去的老人痛哭,也有人在为新生的婴儿祝福。回忆过去没错,但却不能阻挡向前目光。送走夕阳的同时,我们期盼的却是明早的霞光。
2014年已经成了历史,2015年刚刚开始,我们满怀喜悦,拥抱这个刚出生的太阳。
站在新年的起点上,我忍不住挥挥手,别了2014,来吧,2015!
2015年1月4日 野草于家中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2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