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我的困惑或谜团11:证人之谜
我的困惑或谜团11:证人之谜
那年我下乡插队在王家寨,那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分为两北两部分,北半部有十三或十四个院子,有人口五六十口的样子;南半部有七八户人家,人口也有四五十口。
北半部应该算是老住户,全是王姓人家的后裔,据说是一个逃荒的老太太带着几个儿子在此地的沟边上住了下来,于是就繁衍出了一个村子,村子就座落在沟沿上的一块平地上,像个竖立在崖头上的寨子,于是就叫做王家寨了。
南半部被称为南头,住的是一些杂姓人家,应该有五六个姓氏,只有一家姓王的,但与北边的王姓不是一回事。据说南头实际上是一户渑池县城边上的大地主家的地盘,因为距离县城较远,就盖了几间简易的房子供佃户和长工短工们在农忙时临时居住。1949年解放后土改时,这些房子也就分给了这些没有土地的贫农们。这些贫民中有一户姓尚的,弟兄三个,在土改时是农会的依靠对象,在前前后后的三四个村子中风光了很长一阵子,又是会长又是村长又是队长的,的确是些人物的。
不过,我下乡插队时,南头的人们已经处于劣势,因为北头王姓人多心齐,村中的大部分重要领导职务都由北头王姓担任,南头只有一个老实的孟姓老人担任仓库保管。总之,南北两边总是明争暗斗,互不服气的样子。我们一进村就体会到了这样一种气氛,北边一些村民的谈吐口味中总有着对南边村民的恶意,并随时都要喷射似的。
这里要谈到的是那年麦季发生在村子里的一件大事情。
有一天夜里,在麦场上堆放的麦子突然就少了几麻袋。一麻袋大概有一百多斤的样子。
这是一件大事,于是案件马上就汇报到了大队,大队就汇报到了公社。公社立即就派来了保卫员。当时的机构设置从下到上是这样的:小队--大队--公社--县。相当于现在的:组--村--乡镇--县。当时的保卫员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的警员。
保卫员在村里了解情况后,很快就抓了人,破了案。
破案这么简单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老人,他是王家的长辈,住在王家寨东头沟沿上,他举报并作证说他看到了作案的人,他确切地指认:案犯就是同村的王姓晚辈,一个是晚辈当时是城里的工人,另外则是一般的村民。
侥幸的是,没有多久,盗窃麦子的真正案犯落网了。他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晚上走夜路,偶然发现场上堆的麦子,于是见财起意,偷走了几袋。而他与王家长辈举报并作证的两名嫌犯没有任何关系。
于是嫌犯被释放了,一切就结束了。没有之后的追究,留下了一个谜:老人为什么要凭空捏造?为什么要诬告自己的晚辈?
据说老人与晚辈之间没有任何的芥蒂,两家也没有。老人的性格很内向,温和而寡言,儿子又是村中唯一的大学生,在某高中任教师。一家人在村中的威望很高。
就因为这一件事,这位长辈在村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有人认为可以是他看错人了,也有人认为老人糊涂了,更有人认为一定是有人指派他这样干的。
总之,这件事发生了,没有结果没有答案。
老人几十年前已经去世,其唯一的儿子与全家人都搬到了城里。他家的那个院子还在,三十多年后我又一次拜访时,那条沟已经成了大大的垃圾坑,沟沿上的院子周围全是树木和齐腰深的荒草,没有院门,院内也是杂草横生。村民说:多年来,已没人再踏进过院子。
当我向目前年纪最大的北头村民,当时他在村中当干部,问起这件事时,他摇摇头说,当时是南头的人让他那样说的,南头的人在土改时当过农协主席,很霸道。他胆小,不敢不服从。
我对于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因为这不是客观的事实,只是一种并非善意的揣测。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揣测,根本不想有事实真相。因为北头对南头总是有一种敌意,虽然南头似乎并不在意也不辩解和解释。
事情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当时的当事人都一一地老去,新的一代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南头的地盘上盖起了小区公寓住宅楼,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已经住进了小区,南头已经不再是那个让人瞧不上的破落户院落群。北头还在,一家一家都盖起了新的院子,一排变了了三排四排,不过老院还在,王家寨的名称还在。
后来我又遇到了南头的人,那个农协主席的儿子,他说:他们北头的事不可提,看看现在的情况你就知道了。他暗示的现在情况可能是:南头出了多个大学生;南头的现代居民小区;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大村长是南头的后辈。这个大村长可是统领整个大队五个大村村民的头儿呢!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谜永远是谜,谜有谜的道理。20150918 海口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我的困惑或谜团12:举报之谜
下一篇:我的困惑或谜团10:匿名之谜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