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课外阅读课,教师当有所为

时间:2016-04-02   作者:沈周霄 录入:沈周霄 文集:步入丛林 浏览量:449 下载 入选文集

课外阅读课,教师当有所为

论文摘要: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学生对阅读是否感兴趣,阅读什么内容,怎样去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语文素养的高低。本文试图通过对“阅读课(课外阅读课)”的探讨,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能。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    教师    作为

   

于漪先生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真本领。”[1]从语文学科性质来看,读的能力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语文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每周专辟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把课堂中文本阅读的经验应用到课外阅读上来,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一、语文“阅读指导课”的定位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对高中生提出了要求,在选修课程中又分设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学生的阅读品质面临三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现行教材话题组元的结构层次不够鲜明,这种没有层级差别的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无法形成真正的刺激和挑战;其次,现行阅读教学与评测模式也在一点点蚕食着当代学生的阅读动机;此外,流行中的网络阅读也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弱化了思考意识,养成了思维惰性。为了让学生会读乐读善读,把他们从可能的浮躁、功利、散漫、肤浅的阅读习性中拉取出来,在正规的语文教学课之外每周专辟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还是必要的。

开辟课外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高效能、高质量的阅读状态。课外阅读内容应体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增广和延伸。课外阅读课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局限于教材的“小语文”阅读走向更为深广的“大语文”阅读。应当注意的是,课外阅读课是让学生自由阅读的课,但不是无序阅读的课,而应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所作为。

二、“课外阅读课”老师当有哪些作为

1、选编阅读资料,指引阅读方向。

语言学家王力指出:“选择书很重要,如果不加选择,读的是一本没有用处的书,或者是一本坏书,那就是浪费时间,不只是浪费时间,有时还会接受错误的东西。”[2]高中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尚不够强,所以他们的阅读中存在许多选读不精所读不正的情况。若不加以引导,那么言情、武侠、玄幻、动漫等将可能辗转课堂,直接导致学生阅读的肤浅化、庸俗化。但是,若一味根据老师的兴趣和见识去选编材料,则又可能产生阅读的泛同质化现象,更何况,众口难调,很难选编出一本所有学生都爱看的阅读资料。

那么教师在阅读资料的选编和阅读方向的指引上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因材施教,个性阅读原则;二是以点带面,激发兴趣原则。在材料的选择上,于摈除低俗阅读的前提下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选择,将教师推荐书目、选编资料和学生自选书目结合起来,避免出现“曲高和寡”的情况。在课堂的定位上,要明确激趣为主,以每周的课堂阅读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开眼界、辩良莠、爱阅读。笔者的具体做法:每周提供一套热点或精读材料,如诺贝尔奖的含金量、道德补丁该怎么打、熊培云专题阅读等,这套材料中的一篇为必读,其余为学生选读。

2、指导阅读方法,提倡读书笔记

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有这样的叙述:“《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览其起尽也。然后,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读书之法,古而有之,唯有读书有法,才是真正的读书。

教师在阅读课上,可将一些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并指点学生根据阅读目的灵活应用。

第一,浏览标题法。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这句话点名了题目对文章的重要性。题目之所以称之为目,也就是说它是一篇文章之眼睛,很多文章,通过浏览其标题就可大致了解其内容。这种方法在阅读新闻类题材时尤为适用。

第二,回读诵读法。对于文章中一些体现作者核心思想或精彩的部分可以回读甚至是诵读,这种方法有利于从精彩的片段中品略作品神韵,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熏陶。尤其适合于那些文质兼美的美文。

第三,筛选信息法。划出文中的中心句、观点句、总结句、过渡句,圈出其中的关联词等,有利于从文中更准确地筛选出更多有用信息。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科技文说明文、议论文。

3、检验阅读效果,多元促读趣读

没有高质量的阅读,就没有高品位的语文素养,没有足够数量的阅读,就没有阅读能力的实实在在提升。但有效的课程也需要有效的检测来保证。那么,有哪些有效的形式来检测它的效果呢?

笔者就把自己尝试过的一些方法提出来,以飨读者。

1)读书信息发布会。每个月都可以举办一次读书信息发布会。在会上同学们可以向其他同学推荐介绍自己喜欢的佳作,交流各自的阅读信息和读书感受。这种形式的交流会,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把所读变成所说,推荐、介绍、交流等形式也符合教学实际应用的重点。

2)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每隔两月,可以就学生所做的读书笔记进行交流评比,让做得好的同学分享心得。恰如其分的鼓励是最好的奖励,在笔记评比活动中,教师应当适当放手,让学生参与选评,只有来自于学生的意愿,才能更好地到学生中去,对学生之后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3)读书与写作相结合。在评阅学生写的作文时,鼓励那些能把所读内容化为所写内容的行为,并让这些同学分享写作经验。这样让读与写形成良性循环,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就能渐渐提高写作能力。

4)阅读与朗诵、演讲相结合。可以开设课前演讲,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佳作或以所读内容为材料来口头演讲。这类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注意几点:第一,把握35分钟时间不宜太长;第二,发言内容相对精炼,学生的朗诵稿、演讲稿最好事先让老师审阅;第三,教师点评要切中肯綮起到积极作用。抓住这三点,课前演讲或朗诵才能真正落实有效。

当然检验阅读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多,但这一切的检验方法都应立足于一点原则;那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让更多地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要让他们在课堂中读,更要让学生在课堂外读,去生活中读。只有立足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检验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

总之,在紧张的语文学习之余,放开一点功利,放松一些应试能力的训练,抽出一点时间,挪出一方空间,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自由,莫过于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了。在这样的课上,老师可以为学生指引阅读方向、开拓阅读视野、点拨阅读方法,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又养成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说和写的能力。这样的阅读课,完全可以成为学生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的窗口,“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控制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敏感力、感受力和鉴赏力,最终将外在美逐步转化为自身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柳斌主编.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

[2]明雨著.阅读有方法: 如何阅读和阅读些什么? [M] 妇女与生活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83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