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这样说理更深刻
《考试大纲》中对议论文发展等级“深刻”有以下说明:一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能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联系;三是观点有启发性。一篇说理深刻的文章,让人读后常常有茅塞顿开之感。那么,议论文如何才能说理深刻呢?笔者试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探讨:
一、比较法
议论文一般都是围绕某个核心观点展开论述的,这个核心观点中必然会有核心概念。说理要求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而深刻,这就需要对文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那么如何分析能够更深入地诠释概念呢?笔者认为,可以对核心概念进行比较。
如,写“同情”这一话题。直接对同情从内涵上下定义:同情就是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现代汉语词典》)。其实这样的诠释还是比较抽象的,读者不一定明白。那么我们可以用比较法来写这么一段文字:“同情不是盛气凌人的恩赐,亦非装模作样之慈悲,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也许有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下之分,但是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同情不是某种可以炫耀的荣誉,也不是一种出于利益的交换,而是与功利无关的一种情感享受,是一种胸怀敞亮的悲悯。”这段说理,将同情与悲悯、恩赐、慈悲等进行近义辨析,把同情的概念表述得更准确,内涵揭示得更为深刻。
同样,我们在写“感谢自卑”这一话题时,可以将之与意思相反的自大或自信做比较,把文中的自卑的内涵说得更为深刻。笔者试着写了一段:“自卑是无法回避的,即便瞒过世人的眼睛,也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生活中,我们希望自己是个自信的人,却常常忽略了真正的自信往往建立在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之上。而这种怀疑和不满,又常是某种自卑感的表现。自卑是让人清醒的醋,香醇的滋味需要独自品尝。少了这点酸涩的回味,心中的自信往往也就演变成了自大,自大又会演变成偏狂,成为一座华丽的坟墓,如项羽如杨广。”
核心概念比较法,就是对文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相近或相反的比较,让说理在比较中深刻。
这种方法适合绝大多数的作文题。如江苏2011年的“拒绝平庸”,就可以把平庸和平凡进行比较;再如江苏2015年的高考题:“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该考题中也有核心概念“智慧”,我的学生采用比较法,写了这么一段:“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整体理性的思考和明辨的判断。”通过与天赋、小聪明的比较,智慧的概念就越来越明朗了,内涵也就揭示得更为深刻了。
二、证伪法
我们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有限的真理。每一个议论的观点,都有可能有破绽,比如我们要论证“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这个观点,无论再举多少只“白羊”都无法证明“所用的羊都是白色的”这个观点的正确性。这时,议论可能就戛然而止了,无法再深入一层,此时,如果我们从反面自己攻击自己的观点,举出一头黑色的羊,那么我们的认知就向深刻推进了一步,生成了一个新的认识“羊虽然也有黑色的,但往往是白色的”。这个新的认知,就比之前的观点更为完善而深刻,我们议论说理也就更为深刻有力了,观点也就更接近真理了。
这种方法其实古已有之,如苏洵《六国论》的开篇就这样来完善他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苏洵为了要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没有一味地举例子,而是自己从自己的对立面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是的,六国并不是全部因为贿赂秦国而破灭的,怎么能说“率赂秦”呢,那些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又是怎么灭亡的呢?若读者想到这一层,苏洵之论点就立不住脚了,此时,苏洵就想到自己发问,自己再做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回答,这样,在原有的认识上就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更为深刻而完善的观点,从而使文章说理更为严密,议论更为深刻。
笔者把这种方法概括为证伪法,就是在论证观点时,善于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上反驳自己,在不断的反驳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原有的不够深刻和完善的观点上生成一个新的更为深刻的观点。
如我们要论证“大器晚成”这个观点,我们就要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反驳自己,为何一定要大器晚成呢?年少成名不好吗?张爱玲就曾说过“要成名趁早”。在这样的质疑之后,我们可以思考到,能够年少成名当然不错,但是年少成名的毕竟是少数,况且若没做好充分准备,仓促上阵,这样的“趁早”反而会让你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笔者试着写了这么一段:“一个‘早’字,似乎是人们达到成功的一条简单却又难行的途径。……熟的太早,开得过于灿烂,没有经历过那些风吹雨淋。当时光流逝,当再无法维持盛开的美丽,却又因自己的经历所限,无法选择阻挡,难以华丽转身,也只能在开到荼糜之后等待凋零。……那些大器晚成,人到中年华丽转身的例子,倒有很多。他们的改变与成功并不似人们所见的那样简单,早期的默默无闻的经历,风霜了他们的青春,却努力地在荒芜的花园中长成另一种绚烂的人生。过早的开放,很多时候难以结出饱满的果实。而经冬的青苗却在春日来临时再次拔节生长。人生亦若是。”这段文字通过对大器晚成这一观点的对立面的思考,完善了观点,从而使论述更为深刻。
三、追问法
追问法,是议论文中让说理深刻的最为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而言可以是追问原因、危害、根源、影响等。
学生的议论文为何常常止于表面,流于肤浅,其主要原因就是不会用追问法,文章深入不下去。比如,有的同学写“感谢自卑”:“A感谢自卑,成功了;B感谢自卑,成功了;C感谢自卑,成功了;所以我们要感谢自卑!”这样的列举,并不能深入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我们要知道即便所举论据再典型,再充分,也都只是“孤”证,因为所有的举例论证都只是不完全归纳,无法真正证明观点,所以,我们在摆实事后,更要注重讲道理,深入地去分析问题的实质。
鲁迅的《捧与挖》,全文虽也是举三个例子,但围绕例子,鲁迅做了透彻的分析。如,在简括知县例子(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后,作者就针对这例子,分析其危害:“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在这样的揭示中,知县的贪婪嘴脸跃然纸上,“捧”之后果,昭然若揭,说理也深入本质。
就“感谢自卑”,我们也可以用追问法来写,追问本质或根源。如,深入思考为何要感谢自卑,自卑本是种负面情绪,陷入自卑的人常会缺乏自信,而不能阳光面对世界,那我们为何要感谢自卑呢?感谢的对象到底是什么?笔者就“感谢自卑”这一话题,用追问法写了一段:“那些因自卑而自轻的人,没有资格去感谢自卑;那些因自卑而自弃的人,没有资格去感谢自卑;只有那些从自卑的阴霾中微笑着走出来的人,才会真诚地感谢自卑。我们感谢自卑,不是感谢自卑本身;而是感谢,这自卑的尘土里,也能孕育出花的奇迹。”段中,没盲目地认为“自卑”就值得感谢,而是深入探究感谢的根源,得出我们要感谢的不是自卑本身,而是克服自卑这种负面情绪后所带来的成长。这样说理就能由表及里,更为深刻了。
四、具分法
说理不能深刻还有个原因是说话“幼稚”“过头”。如,自卑本是负面情绪,而不问三七二十一,劈头就是我们要感谢自卑,然后把自卑说得天花乱坠,好像人不自卑枉少年似的。还有些学生观点偏激,看到富二代就认为都是不好的,或要么盲目地拜金主义羡慕“二代”们不劳而获的生活。这些都是因为学生不会辩证地看问题。要知道观点是多面的复杂的,若说理时不能具体分析,那么就会封闭化、绝对化、陈旧化,最终导致以偏概全,说理片面,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矛盾,经不起推敲。
真实的世界,不是童话世界中的非黑即白,事物也不是绝对静止的,只有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深刻,这种方法,称之为“具分法”。如“孰能生巧”,我们就需要思考是不是任何条件下的“熟”都能生出“巧”?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太过熟悉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我们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制,形成这样的观点“在保持思维的开放性的前提下,技能的熟练是能产生技艺的精巧的”。
我在《接力》一文中,就用具分法对“二代”现象作了思考:“前辈奠定的基础于后人,是一种优势,一种力量。接过它,可以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养精蓄锐,用一种冲刺的姿态去完成前辈的梦想。许多人都瞧不起‘官二代’‘富二代’。其实,抱着这样心态的大多数,都具有这样种心态——‘恨爸不成刚’。若抱着这种心态,去看待人生,那他人生的接力赛必然是输的。原因很简单,人生的跑道已决定,你不可能穿过跑道去接别人父母传递的接力棒。……物质的起点,生来已被决定;但精神的起点,由你自己修行。父母把落后的一棒传到了你的手中,但你可以比那些领先者跑得更努力。……换一个角度来看,从总体上看,‘贫二代’‘穷二代’确实少了前辈的很多助力,也因此跑得比别人更累,当然想在人生的跑道上超越那些处于领先位置的‘接力者’也就更难。但,人生除了比‘成功’这场比赛之外,还可以比‘健康’,比‘幸福’,比‘风格’,比‘精神’的。另外,在接受前人递给的一棒前,我们都必须使用自己成熟起来,不论前一棒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这一棒,都会因为你而改变。”文中,我辩证地分析了二代现象,措辞严谨,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做到了说理深刻。
《文心雕龙》有言:“论如析薪,贵在破理。”议论文就是说理文,没有辩证说理过程的实事是不会胜于雄辩的,在议论文中灵活地应用上述方法,能够让文章从散发着陈腐气息的论据陈尸场中鲜活起来,思想更为有力,说理更为深刻。
——本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2016年8期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