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情思(三)
村头的那棵两搂粗的老槐树,由于与英雄结缘而令人敬畏,在大灾的饥荒年,全村百余人口,没有一个人擅自乱动它。五月槐花飘香,六月槐角婆娑,秋天槐籽落地,任凭其自然生长,成为村里的一个标志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须先劳其筋骨,饿其肌肤……”他,从小聪明伶俐,乖巧听话,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早早上学了,那时确实不谙世事和大他若干岁的孩子们混在一起,其实家人也不指望他要学成个啥,只是有个地方呆就是了。正是因为缺少与他同龄的伙伴,有一次说下个啥也不去念书了,是兄长抱着他,硬是把他扭送到学校的,说来也怪,就是通过那次以后,他开始按部就班地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说是学习就是多了几个伙伴玩耍而以,他们主要是盼望着下了课一起去野跑,去挖野菜,去溜麦穗,溜土豆。溜麦穗溜土豆就是生产队把麦子割走后,到空旷的麦地里拾麦穗,俄罗斯大画家曾画过一幅旷世油画叫《拾麦者》,看来生活是不分国界的,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
暑假,他和几个伙伴去挖野菜,正直午后时分,烈日当头,炎热非凡,在那骄阳似火的田野里,他们小哥几个渴的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便尝试着喝自己的小便,他头一次尝到小便是咸的。回到家里给大人们说起这事时,大人们责怪的骂道,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后来他长大了,到了城里了,听说日本人和台湾人东亚小地方的人们最流行喝“回笼汤”。这扎实让他骄傲了一把,嘿,咱在十几年前就喝过那玩儿。说也怪了,他和类似于“回笼汤”的液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年且五旬的他,每天都要喝四瓶俗称“马尿”的啤酒,对啤酒情有独衷的他,大概就是小时候喝“回笼汤”烙下了毛病。
由于粮食紧张,他总是处在一个半饥饿状态,偶尔吃饱了也是糠菜一腔,再睡在过火的热炕上,第二天早上屙也屙不出来,当地人管这种现象叫“憋厾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谁也不笑话谁。这一天,大早起来,他在圪角儿蹲了好一阵,就是屙不出,憋得他满院子的跑,哭着喊着去找他爹。老爹对这个事情很有经验,就地找了个柴火棍,让他爬在地上,把臀部厥起来,用棍一扒拉,“唰——”的一声,像泄洪的大坝似的,排泄物洒落了一片。那个爽啊,真是让人难以忘怀。说也奇怪,从此他再也没有“憋”过。这件事也给他留下一个后遗症,他的大便从来就没有规律,并且以稀为主,特别是人到中年这种现象是有增无减。
人的生活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是人生活的真实的记录和思维的写照。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而其生活的习惯也就各异。他身上有些陈规陋习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历史根源的,这是他和别人有着根本区别的轨迹。其实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就像那棵大槐树上的叶子不会找完全相同的两片一样,各有千秋。
说起来,他也算命大吧,那年从龙门沟跌下去没有摔死,那年闹饥荒他没有被饿死,真是大难不死啊,当然也未必有后福。没有饿死的原因是他的兄长救了他。那也是一个早晨,他醒来后一直不起床,谁叫他都答应就是不动,这时兄长担水回来,一看他满身出汗,人事不省,慌忙把他抱在怀里,把前晚剩下的拨烂子,一口一口喂到他嘴里。他眼睛都不睁一下,喂一口吃一口,最后兄长把一碗凉稀饭也喂了他,不消一袋烟的功夫,他下炕跑到外面玩儿去了。那时如果被兄长再发现的晚一点,他真正就被饿死了。从此,一种叫低血糖的症状伴着他走过了几十个春秋。
他经常给亲人和朋友说,他有一种乡村的情结,经常自嘲自己“难改的乡村”习惯。可是这些习惯是打小那刻骨铭心磨难打下的烙印,他不管别人怎么说或怎么想,他的习惯就是不肯改,他压根儿也就没打算改变什么。槐树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有着一股的任性和倔强。这算不上什么优点,也算不上什么缺点,人的习性而已。
农村的生活是他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纯朴的民风奠定了他的人生信条。村里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食啄来米。”那就是民风民俗,约束着人们的道德和行为。打小到大这个村里就没有出现过偷盗的事情,穷归穷,却本分,在槐树下长大的他,既有农家厚道的品质,也有像槐树一样的自信和刚毅,这些财富为他日后走进大都市增添了丰富和绚丽的生活。
槐树在春风摇曳中成长,他也极为艰难而趣味横生的生活长大,槐树有情将再度等待它的游子荣归,游子有意必将把牵着他希冀——槐树,种植在他的心间。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3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