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我在西藏五十年》第18篇:大美青海湖
《我在西藏五十年》——第十八篇:大美青海湖
那天下午,我们这百十来号人、十来辆车,沿着五十多年前那一条坑坑洼洼的青藏土公路,来到了美丽的青海湖畔。汽车拐了一个弯,进了运输站,人们下了车,放置好各自的行李卷,就迫不及待地都去看湖。
青海湖——这个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连绵起伏的高山环抱着一块熠熠生辉、巨大无比的蓝宝石。
再看湖周边的环境,绿茵茵的草原,犹如一块无边无际碧绿色的绒毯。五彩缤纷的野花——那时候青海湖边还没有1960年以后被开垦种植油菜,也就没有那望不到变的、“黄灿灿”的油菜花——把这一条硕大无朋的绒毯子点缀得鲜艳夺目。牛们羊们悠然自得地低头吃草;小牛犊、小羊羔到处在撒娇,真像是色彩斑驳、一粒粒活动着的珍珠,或稀或密地洒落在绒毯子上面。三三两两的帐房上,也早就升起了袅袅炊烟。
接着再细看那湖。渺无边际的湛蓝色湖水,在夕阳的映射下,泛起层层金色涟漪,湖光波色,很是美妙。真正像一首诗里面说的:“风吹绿波层层起,带走涟漪一串串”。就在那一刻, 我被那美景迷住了,觉得自己仿佛也置身于这如锦似缎的绒毯上。但更令我陶醉的还是那一望无际、蓝幽幽的湖水了。我心里想,若是用文字来描述一下这一湖水,它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蓝?我搜肠刮肚,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词。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又多次路过青海湖,也去过了西藏几乎所有的大湖。在这次写这些文字时,我又在网上查了查,描写湖水之蓝的佳句有:蓝幽幽、蓝莹莹、蓝宝石、碧水蓝天、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但好像还是没有能够将青海湖(当然也包括高原上的那些大湖)的“蓝”,完完全全、恰如其分地描写出来。我只是觉得,青藏高原上众多的湖泊,它们的“蓝”,如果与大海相比,它比海洋蓝得纯粹;如果与天空相比,它比天空蓝得更深沉。
那天担任讲解的地质员小蒋,手握喇叭筒,摇头晃脑大声地念出了一首诗:“极目青天日渐低,青海湖水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运输站里醉碧霄。”有人夸奖道:“好诗,好诗!”可一位地质员疑虑满满地问小蒋:“这首诗我好像在哪里见到过,但是几句又都被你篡改了,你可认账?”小蒋笑着回答道:“这确实是一首古诗,作者是谁我也忘记了。我也不是有意歪曲诗的原意,只是想借用它来说出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接着他就将喇叭筒递给了大队技术负责人范敏中。老范接过喇叭,对大家说: “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波’,意思都是‘青蓝色的海’。其实青海湖水之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水晶莹明澈,透明度接近十米。加之水中含氧量较低,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湖水中的浮游生物相对稀少;还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这些条件集合在一起,就使它成为了我国最美丽的内陆咸水湖。
“有资料说:距今4千万年前,青海湖还是一个外流的淡水湖,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与古黄河水系相连接。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造山运动,使青海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抬升,阻隔了湖水向东流出,后来又因为气候干燥,降水减少,慢慢地就变成了咸水湖。但也有资料说:青海湖是距今约200至2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一个断陷湖盆,开始时湖盆积水流入黄河,后因周围山地升高,阻挡了湖水外流,便形成了今日的青海湖。两种说法主要不同之处就是青海湖形成的地质年代。
“北魏时青海湖周长号称千里,已经有了文字记载。到唐代时,湖的周长为400公里;清乾隆时为350公里。目前青海湖周长300余公里,呈椭圆形,湖面积4568平方公里,湖水容量85.4立方公里。”
老范缓了一口气,又笑着说:“我们即将勘探的班戈湖也是一个盐湖,但是它又与青海湖完全不一样。去年我送硼矿标本去母校,很多教授都说自己从来没见到过那种标本。党中央很关心班戈湖的开发,周总理亲自作过批示,大家可要抓紧这次学习的大好机会哟!”可能是高原缺氧,老范缓了一口气,接着说:“下面再说说另外一个话题,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只要有了水,也就有了生命存活的基础。那么究竟是谁最早孕育了青海湖的文明呢?今天在场的都是‘地质匠’,没有生物学家,也没有历史学家,还是请小蒋接着给大家讲故事吧。”
小蒋接过喇叭筒,爽快地讲了起来:“相传古时候,大海里的老龙王有四个儿子,为了让儿子们学好治理海洋的本领,他就把大海都分封给几个儿子管理。大儿子分到东海,二儿子分到南海,三儿子分到北海。小儿子呢,老龙王只是对他说:“海都分完了,你要是勇敢的龙的子孙,就自己去造一个海吧。”听了父亲的话,小儿子驾起祥云,到处寻找适合造海的地方。他先是沿着东海飞,看见那里已经有了两个大湖:洪泽湖和太湖;于是他又飞往南方,又看见了两个大湖:鄱阳湖和洞庭湖。飞过来又飞去,一直没有找到一处适合造海的地方,只得垂头丧气地又回到父王身边。老龙王劝他再往远处飞,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造海之地。听了父王的话,小儿子又飞呀飞,最后飞到了青藏高原的东北端,发现了这块广阔的土地。他来到这里,大显神通,汇集了108条河水,终于造出了一个西海。那个海就是现在的青海湖。
在青海湖的西面,有一条河名叫倒淌河。因为中国的河流大都是从西向东流,而这条河却独辟蹊径,由东流往西,故得了个“倒淌”的名字。关于这条河,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路过此地,眼见前面一片茫茫大草原,像是换了一个世界,公主心想,从此开始就坐不成轿子而要骑马了,便伤心地大哭起来,哭声感天动地,也感动了身旁不远处的一条河,这条河毅然决然一转身,掉头倒流过来,伴随着公主向西行 ……”
故事讲到这里,谁也没有说话,像是在思索着什麽。小蒋看了看范敏中,低声问:“老范,还有个西王母造人的故事,就请老李讲讲吧。”老范笑着应道:“毛主席说百花齐放,我们刚才就只是放了两朵小花,老李快给大家再放一朵花吧。”
老李接着说:“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最著名的人物西王母,传说就住在昆仑山上,是主管人的生死之神,她还保管着长生不老药。嫦娥就是偷吃了她的长生不老药,才飞上了月宫。远在中原的周穆王也曾经千里迢迢前去会晤西王母,两人同游瑶池,对歌述怀,留下了瑶池相会的一段佳话。你们猜猜,那瑶池究竟在哪里?”故事刚刚讲到这里,老李打住不说了。是他才尽词穷,还是他故弄虚玄,却没有了下文。
传说中的瑶池是不是青海湖?西王母会不会就是最早孕育青海湖文明的母亲? 这个问号对我来说,一直留存了很久。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去青海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住过一段时间,才看到资料,据研究昆仑文化的学者李晓伟说:“事实上,被无数神话光环笼罩的西王母并非天仙,而是青海湖以西游牧部落的女酋长。一些学者、专家多年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距今3000——5000多年前,存在过一个牧业国度——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据考证,西王母国当时的‘国都’,就在青海湖西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 古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漫漫尘烟里,但是经过考察,还是发现了它曾经存在过的一些蛛丝马迹。天峻县西南20公里处,一座独立的小山西侧有一处深十几米的山洞。据学者考证,这就是5000多年前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现在已经被有关部门命名为‘西王母石室’。”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张忠孝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说:“值得说明的是,西王母既是一个古老部落国家的称号,又是古国女王的尊号,代代相传。”我还记起有一次在青海省博物馆参观时,看到那里珍藏的两只骨制残笛,一只笛上有四个孔,另一只有八个孔,据介绍,说如今还能够吹出简单的音调。专家们考证,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羌笛。据《后汉书》记载,最早来到青海湖边的,是以游牧为生的羌人。
青海湖,大自然的神奇作品。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一个梦幻般的湖,也是一个令人陶醉,值得记住一辈子的湖!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9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3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