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二)
前文提到,托尔斯泰认为:人应以爱的原则生活,应以适合于自己心灵并且含有不反抗与不参与暴力的原则的爱的原则生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托尔斯泰反对“暴力抗恶”,主张“爱的学说”。这就是作家在《复活》中所提出的宗教主张——“心灵中的上帝”,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在作家看来,只有宽恕人,爱一切人,包括爱敌人,帮助敌人,为敌人效劳——也就是每个人对社会,对个人都要有一颗宽厚仁爱的心,才能缓和阶级之间的对立情绪,人们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但事实证明,作家这个主张是唯心的,也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作品主要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即在宗教里面找到归宿来表现“博爱”这一观点。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他的灵魂受到了冲击,思想斗争异常激烈。经过激烈的思想较量,他最终决定为自己的罪行忏悔、赎罪。为营救玛丝洛娃,他四处奔走,愿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帮助她,甚至于抛弃现有的一切,同她结婚。
在营救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可说是困难重重,但经过多次“灵魂的净化”,他还是用爱宽恕了玛丝洛娃的丑行(与医士勾勾搭搭,实为谣言),并相信爱能唤醒堕落的玛丝洛娃。譬如作品第二部第二十九章,当聂赫留朵夫听到玛丝洛娃与医生调情的所谓丑闻之后,他对她充满了反感,那恶与善、受屈辱的自尊心与对这个受苦女人怜悯的思想展开了交锋。“现在怎么办呢?”“我还要跟她同甘共苦吗、既然她有这样的行为,我不是可以撇开她不管吗?”“不!”另一种想法马上否定了前面的念头,“她那件事不能改变我的决心,只能坚定我的决心。……她要跟医士勾勾搭搭,就让她去勾勾搭搭吧,那是她的事……我要做的是良心要我做的事。”在这里,后者占了上风,而聂赫留朵夫也为自己有这样的思想而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平静的心情,觉得一切人都很可爱。这种思想使他觉得爱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为了上帝。这体现了聂赫留朵夫“博爱”的思想。
在解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由赎罪而爱玛丝洛娃,为她牺牲一切的狭窄的爱升华为一种普遍的爱。他深深地意识到:人对待东西可以没有爱心……但人对待人却不能没有爱心……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有了这样的认识,聂赫留朵夫感情的闸门打开了,原先找不到出路的爱的洪流滚滚向前,奔向他所遇到的一切人。“他不由自主地关心和体贴一切人,从马车夫和押解兵起,直到他与之打过交道的典狱长和省长”。他还帮助无辜的舒斯托娃脱离牢狱之灾,求托波罗夫解决教派信徒案,帮助其他无辜的犯人说情,请律师……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聂赫留朵夫获得了新生,他的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所主张的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完全成了托尔斯泰思想的代言人。
同时,聂赫留朵夫的“爱”也改变了堕落的玛丝洛娃。是他一手把玛丝洛娃推进了火坑,推进了人间的地狱,使玛丝洛娃由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堕落为一个嗜酒如命、放荡无耻的妓女,让她遍尝了人间的苦楚;也是他,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唤醒了玛丝洛娃,让她找回自己的自尊。但玛丝洛娃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抛开聂赫留朵夫曾经带给她的伤害,彻底地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并狂热地爱上他,为他而改变自己的一切:戒酒,不再卖弄风情,到医院里做杂务工,甚至于怕他蒙遭不幸,而屡次拒绝他的求婚。这种爱敌人如爱自己,甚或于爱自己的做法,似乎有悖于情理,可在托尔斯泰的笔下,玛丝洛娃做到了。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痕迹。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言行、感触所鼓吹的净化了的新宗教,实际上是把人从官方神父的锁链中解放出来,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道德神父的锁链,他想用“博爱”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这只能说是一种天真的幻想,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 作品排行榜
- 浏览:8653 准媳妇
- 浏览:7843 祖孙情
- 浏览:7327 战将观后感(一)旋风司
- 浏览:6177 《农民工》接龙
- 浏览:5563 好事近
- 浏览:5191 “句町”读音辨析
- 浏览:5052 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802 生活中的辩证法(随笔)
- 浏览:4629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观后感
- 浏览:3780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