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探访中国最后一个部落

时间:2020-04-13   作者:江海 录入:江海  浏览量:246 下载

去云南临沧,我的确犹豫了一阵,最后,还是决定启程。

7月份的时候,终于开机拍摄微电影《红色旗袍》,这是一个去年获得曹禺奖的剧本,我一直对它充满信心。也算老天不负有心人,9月份,《红色旗袍》获得当湖全国微电影大赛第二名;10月底,再次传来捷报,《红色旗袍》在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梅开二度,而且独中多元。云南临沧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永久举办地,组委会发来邀请函,希望我去领奖。

不想去临沧,不是我做人有多低调。领奖原本是一件快乐荣耀的事儿,而且我这人一向喜欢热闹。问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和恐高症就像一对孪生姐弟过早地来拜访我,每次坐飞机,少年时欣赏云海的惬意渐渐变成了一种高空恐惧,尤其是飞机降落,每次机身抖动对我而言都像一种可怕的终结。而温州没有直飞临沧的航班,需要在昆明转机,起起落落,实在是一种挑战。

横下一条心去临沧,不完全是为了领奖,而是为了心中一个计划:去临沧翁丁佤族探访中国最后一个部落!

临沧两天,参观城市建设、红地毯彩排、加上拜访前辈,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临回程,同行的领导问我是否跟他们一道,我说我还得逗留几天,想去翁丁佤族看看。大家把眼睛瞪得老大,似乎我一下子成了孤胆勇闯龙潭虎穴的英雄,有一种壮别的氛围,大家纷纷劝我冷静。其实,独往采风一直是我生活的习惯,只是他们不了解而已。

翁丁座落在云南西南方向,也是中国最西南边境,紧邻缅甸。不过,云南地大,翁丁距离临沧还有200多公里。原本我以为,不就200公里吗,来往也就四五个小时,顺利的话,当天去当天还可以赶回来。事实上,临沧到翁丁根本没有高速公路,而且一路高山峻岭,尤其是临沧到翁丁也没有直达班车,汽车一路颠簸先到沧源县城,整整花了五个多小时。

到了沧源车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而且沧源到翁丁也没有班车,靠的是一种小面包车改装的交通工具。面对这些,我的确蒙了,甚至有些后悔,因为我明白,道路交通就是贫富的分水岭,越是落后的地方,文明这两个字就越没色彩。

本着安全起见,我挑了一名壮实的中年司机,西双版纳人,傣族。我说,钱不是问题,主要是你不但要当我的专职司机,还得兼顾向导和保镖。司机大哥哈哈大笑,说我真的是想多了,当向导没问题,这里他熟悉,至于保镖,汉族佤族傣族都是中国一家人,亲着呢。

司机大哥的确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见我一脸倦意,叫我先眯一眼,说沧源县城到翁丁虽然只有二十多公里,但开车还得一个来小时。但那样的环境下,无论是心中的兴奋还是担忧,都无法让我闭眼。其实,司机大哥也算跟我一样是个话痨,一路跟我讲了不少佤族的喜好和忌讳,比如翁丁寨子外围有一片老树林,佤族人称作“木依吉”,是佤族的神林,不能乱窜。再比如,佤族人家中都有一幅神像,叫做“阿依俄”,进去最好祭拜一下,佤族人对你就更加友好。

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汽车拐弯,驶进了深山,并且不停高攀。司机大哥说,很快就进入翁丁了,一路上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你仔细看看。这个时候我才惊奇发现,山路两边是一排很整齐的木桩,比行道树还要稠密,奇怪的是每根木桩上都挂着一个牛头骷髅,样子还挺吓人的。

司机大哥一边开车一边给我讲故事:牛是佤族的图腾,是吉祥物和神圣物,传说很早之前,一对佤族男女上山放牛,赶上洪灾,一头水牛驮着佤族男女艰难爬山,洪水淹没了寨子,最后只留下水牛和佤族男女。后来,这对佤族男女结婚传代成为佤族祖先,牛就成了佤族的恩人,所以佤族人特别崇拜牛,在佤族还流传着剽牛节。

我们:那佤族人吃牛肉吗?

司机大哥笑着说,吃呀,牛肉还是佤族的主要肉食品。

我开始有点想不通,清真人认为猪是他们的祖先,他们不吃猪肉,既然崇拜牛,怎么可以吃牛肉呢。

车子很快到了寨子口,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枯木雕塑,上面也挂满了牛头骷髅。广场一角,是寨子入口,入口旁有一块大岩石,写着“中国最后一个部落”字样,字迹东歪西倒,如果撇开艺术,那水平只能是小学生的杰作。

我刚准备进去,司机大哥拉下我,说要买门票的。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我一直认为,大自然的美景应该是自然开放,加了人工创投,那就会少了一份原始味道。

司机大哥显然跟这边的人很熟,他跟售票的咕噜了一阵,然后转身跟我说,算是我运气好,等会有一个旅游团到来,佤族人要举行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寨子入口的木廊里站满了佤族女性,有年轻的,也有年老的,她们一律穿着佤族盛装,以红色和蓝色为主,圆领短袖,衣服上面还有牛头彩绣。正想问问具体情况,两辆旅游大巴开进来,停进广场,车上流流续续下来客人。

一个佤族姑娘打起了木鼓,随着一声长长的“诶——诶——”,木廊里的佤族人开始唱歌跳舞,旋律非常好听,而且似曾熟悉,因为昨晚的颁奖晚会第一首歌就是这种旋律。

司机大哥说,这是佤族人民最高规格的迎客方式,迎宾歌加上木鼓和甩头舞,代表了完整的佤族迎客文化。

我和司机大哥最先走进木廊,然后走过一条石头路,翁丁佤族寨子就在眼前:几乎每一个小山岗上,都建造着一栋房子。佤族人的房子很有特色:茅草披檐,那种茅草特别长,跟南方的稻草完全不一样。房子都是两层,基本上都是竹木结构,地下一层其实是空架子,除了几根木柱,四周空荡荡的,二层是楼房,很别致,跟我们南方建筑差不多。

小茅屋排列得毫无规则,咋一看,还真以为到了原始社会的原始部落。司机大哥说,佤族房子一层主要是堆放生产工具和一些杂物,所以不需要安置挡风防盗设施,二楼才是佤族住人的地方。

司机大哥带我走进一家佤族家庭,一个叫“里比散”(译音)的中年汉子接待了我,我先按司机大哥交待的在一幅神画面前虔诚拜上几拜,里比散拉我在“火塘”(佤族的火炉)旁边坐下,然后开始烧水泡茶。

其实,翁丁还是一个茶乡,这里的茶叶不但味道纯正,而且驰名中国。当然,我这次来翁丁并不是为了茶叶,而是想了解了解佤族人民的生活文化。

首先还是司机大哥告诉我一件趣事,是佤族人的取名规则:佤族人的名字跟祖辈和子孙都有一种连带关系,比如“里比散”,里比散的父亲就叫里比,他的后代名字必然有“比散”两字。

我们喝着里比散给泡的茶水,里比散给我讲佤族一些背后的故事。他跟我说,我现在看到的是佤族老寨子,是原始的茅草屋,也是为了保留原始状态和给游客们一种直观景色,实际上佤族现在也富有了,有了新寨子,新房子都是竹木结构的,没有用茅草,豪华富丽,生活跟外边差不多。

我看里比散穿的是汉服,就问他干吗不穿佤族衣服。

里比散说,汉服漂亮呀,干练方便,特别是姑娘们,喜欢汉服裙子,除了节日和寨子里活动,平时佤族人也基本穿汉服。

喝了一会儿茶水,里比散说带我们再去看看寨子。里比散说,其实寨子就三十多户人家,一样的房子,没什么看头,但要说文化,寨子里的小广场算是比较有特色。

小广场很小,也就几十平米,比我们南方屋前的地坛差不多,泥地。不过小广场中央竖起了一根高高的竹杆,跟国旗杆差不多高度,杆的顶头还是一个牛头骷髅,牛头骷髅下面是两枚幡旗。

里比散说,平时寨子里面活动,基本上都在这里进行,两枚幡旗是代表佤族和寨子。

接着,里比散带着我继续逛寨子。他说,看佤族寨子不带一点仔细,或许就感觉雷同,其实仔细一点,就可以区分一些道道出来。比如,房子面前挂着“酒”或者“宿”,分别代表酒店和旅馆,现在来佤族的游人多了,来回又不方便,所以寨子里也有酒店和旅馆。

我认真辨别起来,里比散说的真不假,如果不仔细观察,茅草房和牛头骷髅标志几乎都一样,但仔细看还能发现“粮仓”等之类的小牌子。我看到一间茅草房正在装修,门口挂着一块布,是自己编织的那种,像南方的蓝夹缬。我问这又是什么标志。里比散说,这是商店,正在装修,以前专卖酒水、生活用品,现在扩大了,还买旅游纪念品。

在一个比较大的茅草房前停下来,里比散说,这是寨里的王府,是寨子里的头人住的地方。这时候司机大哥也补充,说头人在寨子里权利很大,解放前就像地主一样,寨子里所有东西都属于头人,还拥有仆人。解放后,头人的制度有些改善,就像现在的村长差不多。

我想进去看看,里比散阻止我,说是头人全家现在不住这里,家里没人,进去也没意义。看里比散的表情,我觉得根本原因不会这么简单,但我又担心违背了佤族什么禁忌,所以也就算啦。

匆匆忙忙之间,时间过得特别快。我看表,居然已经下午5点。里比散说,反正今天是回不去了,要不就住在寨子里,晚上就在他家里吃。我有点跃跃欲试的念头。司机大哥说,他还得带我去看另外一个地方,先回去了。就这样,我们告别了里比散。临别,里比散还送了我一个牛头挂件。司机大哥说,佤族人送礼品分三类,一是牛头骷髅,那是单位跟单位之间送的;二是牛肋骨,那是一种奖赏,针对为佤族人做过贡献的;牛头挂件是新开发的旅游纪念品,表示对客人的敬意和友好。

司机大哥要带我去看的是佤族神塔,不在寨子里,离寨子有点远,开车都花了二十来分钟,才远远看到一个塔影,白色的,模样很像西双版纳傣族神塔。司机大哥问我要不要开近一点看看,我看看天色正在泛黑,说算了,靠近也看不清,不如直接停这里看看。

司机大哥在路边停车,然后跟我一起下车看塔。司机大哥说,佤族神塔跟傣族的差不多,都是几层建筑,多个塔尖,中间最高,是佤族人信仰的一种文化。不过,傣族神塔基本上是金色的,但佤族的有金色也有白色。

天已发黑,还下起了小雨,雨丝银粉似的飘扬,洒在脸上有一种针刺的凉意。司机大哥让我赶紧上车,说是回到沧源县城还可以找一家吃的地方,尝尝佤族人的菜肴美味。

其实我对吃不怎么在意,因为这次探访虽然匆匆,但装回来的东西已经很多很多。感谢云南,还有翁丁这么一个能记载在我生命历程里的好地方;感谢佤族,把最独特的文化礼物惠赠给我;还要感谢傣族司机大哥,我会记住他的话,汉族傣族佤族都是中国一家人,亲着呢。

作者简介:江海,原名刘光清,浙江瑞安人,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温州作家协会、电影家协会会员,瑞安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早期喜欢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温州兄弟》,小说集《拐弯的梦》,散文集《送你一枚青橄榄》、《数点星星》。后转型热衷于影视文学创作,剧本多次获奖。电影代表作有《陈传水的军令状》、《绝不认输》、《一诺千金》、《来不及娶你》、《别想让我放手》等

上一篇:文学、影视和怀才不遇 下一篇:父亲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