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心满乡情

时间:2022-11-19   作者:杨玉兴崔丽 录入:依山居士  浏览量:311 下载

    有人说:这个社会的人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注重名与利,而不顾其他;也有人说:这个世界人心涣散了,人情淡漠了,爱心缺失了……。实际上,这都是一孔之见,这个社会从来就不缺乏爱心,更不缺乏爱心人士。在丰宁满族自治县,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凤山中学李向丰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李老师,在丰宁的东半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这鼎鼎大名的由来,前些年是他在教学生涯中优异的教学业绩,而这几年是他在工作之余,热心公益事业的感人事迹。自2015年,李老师走上公益事业这条道路后,几乎走遍了丰宁东半个县的凤山、波罗诺、北头营、王营这些乡镇的大部分乡村。足迹遍布在特困失学的孩子、鳏寡孤独的老人、耄耋之年老兵的家中。

五年来,他协调各公益组织及爱心人士,为这些特困群体搭建爱心平台,帮扶资金实物折合现金二十多万元。解决了许多家庭的燃眉之急。“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李老师热心公益事业的事迹,至今在丰宁东半县广为流传……

一、爱心助学

  李老师五十多岁,教龄却有三十多年。在他从教生涯中,所教的班级,只要发现学生有辍学苗头的,他都亲自做家访,想方设法做他们父母的工作,还经常解囊相助,解决学生们的实际困难,力争他的学生“一个不能少”。他知道:学生不光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帮扶就得从挖掉“文化低”这个根做起。

  2017年9月3日,李老师来到了凤山中学学生杨婉晴的家,立刻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在村民已经住上宽敞的瓦房或是楼房的时候,杨婉晴一家却挤住在一座低矮、狭窄的厢房里,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可以说家徒四壁,寒怆至极,杨婉晴四十八岁的父亲病恹恹的歪在床上。几年前,杨婉晴的父亲杨世杰,在开车时不慎出了车祸导致一人死亡。为了赔偿,他们东挪西借了三十多万元,才度过这个难关,家庭生活却从此陷入困顿之中。好在父母勤劳能干,起早摸黑,就要还清欠款日子刚有点好转的时候,父亲却患上了癌症,不久双眼近乎失明。一家三口,仅靠母亲翟凤春一人打零工挣点微薄的工资维持家用,杨婉晴一下子就被推到了辍学的边缘。

  李老师听班主任徐云蛟老师介绍杨婉晴的情况后,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他清楚杨婉晴这孩子,不但天资聪慧而且品学兼优,要是辍学真是太可惜了。他思忖:自己身边的学生陷入困境,作为老师,绝不能袖手旁观。李老师马上行动起来,他四面求援,八方筹措,很快助学款陆续从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寄来。“小雨滴”丰宁爱心助学协会的孙福平会长得知后,二话没说,当即打来助学款2000元。与此同时,石家庄中心支行爱心联盟十名爱心青年,每年为杨婉晴提供助学款3000元。2020年11月,石家庄中心支行爱心人士张雪,亲自来到凤山,把6000元的善款送到了孩子的手中。并承诺一直资助杨婉晴到大学毕业。爱心人士接力般的助教,深深地打动了杨婉晴,她学习更加刻苦,终于在2020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承德一中。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魏慧莹十四岁,是本校七年级八班的学生,家住北头营乡河南营村陈家窝铺,母亲是云南人,在她三岁时回云南后一去不归。父亲魏大成三十多岁,在外地打工,在她十岁的时候与家里失去了联系,至今杳无音讯。爷爷去世了,奶奶也七十多岁了,为了让慧莹上学,奶奶带着她在凤山租了间房子居住。她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祖孙二人仅靠国家的低保维持生活。

  李老师知道后,立即和丰宁“小雨滴”的孙会长取得联系,孙会长当即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困难家庭捐资500元,同时协会每年资助2000元。寒暑假期间,孙会长还把慧莹接到丰宁自己的家里,出资让她在“润禾辅导中心”补习功课,为她能考上好的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临近过年了,孙会长又为她买了新衣服和年货,亲自送到她的家里,使她和奶奶过上一个温暖欢乐的春节。                    

无独有偶。2017年10月,在考入凤山二中的学生中,有一个衣衫破旧,心事重重的女学生引起了李老师的注意。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李老师知道,这个情绪低落的女学生可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把她叫到办公室,详细询问了她的家庭状况。这个学生14岁,叫李金荣,是波罗诺镇石灰窑沟村人,父亲李英海患精神病十多年了,严重的时候,会把家里的玻璃盘碗砸得粉碎,母亲严重智障,家里一贫如洗,最起码的吃喝都成问题,其它更是可想而知。李金荣自己也清楚:尽管她已经走进了这所令她向往的学校,等待她的最终结局还是辍学,走进打工养家者的行列。

李老师听到这些情况后,在为李金荣同学的遭遇感到痛心的同时,赶紧与丰宁爱心e族联系,为李金荣提供初期的生活费2000元。丰宁“小雨滴助学协会”孙福平会长听说后,也及时赶来,为她买了一套时尚的衣服,同时送给她500元现金。协会自此把她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每年资助2000元。

为了让李金荣感受到父爱的温暖,每当爱心协会春季助学活动时,李老师都带着她去丰宁参加会议,会后又把带她到饭店,吃顿丰盛的饭菜,回来后还亲自把她送回家。

爱心交流,爱心力量,爱心传承,让李金荣这个内向、自卑、孤独的女孩,从此变得开朗活泼,她不负众望,于2020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丰宁实验中学。从她的身上,李老师看到了那个命运多舛的家庭摆脱贫困,走进富裕行列的希望,也看到这个孩子美好的未来。

二、情牵特困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这事让17岁的马文志、14岁张丽兄妹赶上了。他们原来居住在凤山镇上官营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父亲死后,因为母亲智障,母子三人只好投奔凤山镇下坝村的姥姥家。姥姥家也不富裕,房子低矮简陋,两们老人也年近八旬且体弱多病,除了低保没有其它的经济收入。一下子多了三口人,他们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亲情团聚,忧的是本来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李老师知道后,为马文志和张丽兄妹的遭遇心痛不已,夜不成眠。马上把兄妹的遭遇告诉了丰宁爱心e族会长李俊国。李俊国听到后驱车100多里,与李老师一同来到马文志的姥姥家。现场的情景,这个家庭所面临着的困境,让在场的每个人几乎落泪。李会长当即拍板:为马文志每年资助2000元,马文志的部分费用有了着落。李老师又为他的妹妹张丽四处求援,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丰宁县妇幼保健院的李怀珠女士,承诺每年资助张丽2000元的助学金。

2018年12月,北京IN团队对凤山15户贫困家庭走访慰问的时候,李老师向来访者讲述了马文志一家人的生活现状,爱心人士身临其境后感到深深地震惊,当场纷纷解囊,一下子就捐助资金4000多元。此次活动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注,人心的温暖,也把希望带给两个孩子,使他们倍受激励,增强了向困境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在人生的旅途中,许多孩子因为疾病原因,输在了起跑线上。家住凤山镇千佛寺村西山根小组的花季少女吴欣睿,就遭受如此厄运。她17岁那年,患上了强制性脊髓炎。这个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折磨得她生不如死。为了治病,她每月去北京儿童医院治疗一次,每次至少要花5000多元。父亲吴国森和母亲是二次重组的家庭,父亲患有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这个家庭的日子举步维艰,看不到未来。李老师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后,多次去吴欣睿家里走访,积极地为她家摆脱困境奔走呼吁。功夫不负苦心人,丰宁妇幼保健站的李怀珠再次出手相助,每年给吴欣睿2000元的生活费,对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们家庭的生活压力。

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并不鲜见。

2017年暑假结束后,凤山二中初中毕业生李东海,要到丰宁实验中学读书,学费却没有着落。他是凤山镇上坝村人,父母都是智障,没有生存能力,有时候,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他的一个姐姐正在大学读书,帮不上他,如果筹措不到学费只能辍学。当李老师和爱心人士走进李东海家,眼前的情景让大家感到震惊:他母亲衣衫不整地蹲在门口,屋子里一片漆黑,厚厚的尘土覆盖在零散的生活用品上……

李老师和前去的爱心志愿者们纷纷捐款,开学的时候,家住丰宁的爱心成员,又到车站把李东海接到商场买衣服、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一直把他送到学校,为他铺好床,办理完入学手续后才离开。

李老师不但联系爱心人士,救助弱势群体,还经常自掏腰包,积极救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当他得知王营乡门营村的郭玉海,因患尘肺病,终年靠氧气罐维持生命。他女儿读大学,儿子读七年级,妻子靠种点地,艰难的维持生活的情况后。自己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与本校赫连星主任来到他家看望,把这对遭遇厄运的夫妻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称赞他们是世界最好的人。

三、心念老兵

在李老师救助的人群里,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兵。李老师自幼就有英雄情结,特别崇拜英雄。年轻的时候,也想走入军营。但是父亲却坚持让他子承父业。父命难违,这样,李老师就与军旅生涯失之交臂了。他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近三十年。

岁月的流逝,丝毫未减老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在李老师眼里,无论是参加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的老兵都是英雄。因为这些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富强,抛过头洒过血、受过伤流过汗……善待老兵,特别是世上为数不多、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体现的是这个民族的良心和担当。   

2018年冬寒风凛冽的一天,天已黑透的时候,李老师带着高女士等爱心人士,来到王营乡门营村最后一位老兵张树义的家中慰问。当时91岁的张树义和老儿子居住在一起。当年,老人在朝鲜战场上是一名机枪手,在开城阻击战中,他们连坚守145.8高地,战斗从早晨打到黄昏,一天内打退敌人八次进攻,一个120人的连队,打得只剩包括张树义在内的8名志愿军战士,他们以惨烈的付出守住了阵地。因为在腿部受伤,他复员回到了家乡。回乡后的张树义一直担任生产队长、村干部。他任劳任怨,以身作则,拖着残腿甩开膀子带领群众平整土地、栽果造林;带领社员搞副业,在“低指标瓜菜代”的年代,却能让社员吃饱肚子;他曾挺身而出,带领采掘队为村集体开采金矿,不但还清村里拉电欠下的10多万元债务,还为村小学建了12间新校舍。

门营村有一条叫庙沟的山谷,山皮裸露,树木稀疏,夏天容易爆发山洪,冬天刮白毛风。1987年,已经60出头的张树义,把家从门营村主村搬进庙沟,像当年扛枪一样扛起镐头,天不亮就上山,一个坑一个坑地刨,一棵树一棵树地栽,三十多年过去了,他没有走出这条沟。如今,站在张树义家的平台放眼望去,松苍柏翠,杨槐参天,杏树遍野。他爱党爱国,每天晨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虔诚地向竖在院子中间的国旗敬礼,风雨无阻,令人钦佩。在老人86岁和88岁的时候,两次到张家口市宣化区原部队作报告,部队赠予他“战斗英雄,精神永驻”的锦旗。现在,有关他的报道已经成为“学习强国的典型材料”。

2021年4月9日,一篇由记者方艳梅 、武海波, 通讯员李向丰、常桂均共同撰写的《永远的战士》,发表在承德日报“热河周刊”周末版。因为公益事业的驱使,李老师挖掘出这个被埋没的新“愚公”,张树义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渐渐的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为时代楷模,社会的精神财富。

此行的高亚丽女士,是北京“阳光公益”负责人。是李老师于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的,两位志趣相投的爱心人士一见如故。那次的结缘,他们决定把慰问老兵纳入慈善事业的日程。高女士对丰宁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四年来多次带领她的爱心团队走进丰宁,慰问杨木栅子,石人沟、胡麻营、凤山、王营、波罗诺等乡镇的老兵130人次。热情健谈、幽默的高女士,对待老兵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老兵也把她看作是自己的亲闺女。这位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女汉子,把丰宁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累计为老兵带来生活用品和慰问金7万多元,让老兵们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彰显了北京爱心人士无疆的大爱。

四、义结善缘

李老师广结善缘,义薄云天的慈善之举,赢得了爱心人士的信赖,他们纷至沓来,多次为本地贫困家庭解决燃眉之急。2021年3月20日,大雾弥漫,能见度也不过十米八米,一行五辆车队缓缓地行驶在京承高速公路上,目的地是国家级贫困县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凤山镇。

这是一次爱心之旅,这是一次穿云破雾之行,车上载着十三位爱心人士和各种生活物资。此行由北京阳光公益负责人高雅莉女士牵头,联合密云慈善总会和李向丰老师,开展的一次助困助残公益活动,代表着北京密云县数百名爱心天使的深情厚谊,将为凤山镇、波罗诺镇、王营乡的十八户特困家庭送去春天般的温暖。

为了统筹安排好此次活动,李老师清晨就来到距离凤山五十华里的波罗诺镇,在这里等候北京朋友的到来。在此之前,李老师按照和高女士的约定,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深入到二十多个家庭走访调查,拍摄照片,并根据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整理成文字材料,最后从这些家庭中筛选出十八户作为资助对象。

阳春三月,春风依然料峭,沙尘暴更是让此行变得异常艰难,但特殊的天气,没能阻挡住爱心人士的脚步,十点多钟车队抵达波罗诺镇,队员们纷纷走下车,她们身着色彩鲜艳的“北京阳光公益”和“密云慈善总会”标记的志愿者服装,行走在小镇街头巷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引来人们赞许的目光。

他们扛着米面,提着食用油、香皂、洗衣液等生活用品,穿街过巷来到波东村刘义华的家,憨厚淳朴的刘义华走出门口,迎接来自北京的爱心人士。他们家院子破旧,三间低矮的小屋让人倍感逼仄和压抑,他上有需常年照料的耄耋母亲,下有两个女儿读书,自从几年前妻子离家出走,身患多种疾病的他就独自撑起这个四口之家。两个女儿在李老师所在的凤山二中读书,姐妹俩成绩都很优秀,二女儿刘子意的学习成绩更是位居年级组十二个班的第一名。当刘子意把满满一小纸箱的奖状、荣誉证书拿出来时,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喜。“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她自信坚强而乐观的情绪,深深地感动了在场每一位爱心人士的心。

    他们没有停下脚步,继而又来到了波罗诺镇的石灰沟村。此村地处偏僻,两侧是连绵起伏的山岭,水泥路好似一条游动的蛇在山间蠕动。几年前李老师曾经和北京“兄弟帮扶中心”的爱心人士、协和医院的专家、毛泽东的扮演者李春喜一起,来这里慰问贫困户范福银。

此次是第二次来到这里。汽车在一处土房子前停了下来,黑苍苍的残破木门迎风而立, 院子里半人高的蒿草无人清理。尽管当地政府在扶贫攻坚中为范福银房子做了修缮,但是仍然让人感到房子的简陋和破败。六十多岁的老人范福银,丈夫去世家庭变故等意外原因,导致精神失常。她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样子,让人顿生怜惜之情。当志愿者把爱心物资放到她的屋里,善款送到她的手里时,她微笑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感激和满足。

夕阳为此次公益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爱心团队的志愿者们,带着一身的疲惫,星夜兼程的踏上了返京之旅。

“惟愿人间俱饱暖,不辞辛苦入乡间”。当十三位志愿者把一万余元的爱心物资,圆满地送达到十八个贫困家庭的时候;当耳闻十八个家庭悲欢离合故事的时候;当目睹并感受他们心酸无奈生活的时候;当感受他们艰难处境的时候,爱心人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这些爱心捐助,远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家庭的困境,但至少可以在他们荒芜贫瘠的心田,播种了一颗善意的种子,让他们感到社会并没有忘记他们。公益一日,作为大部分是上班族的他们,放弃休息时间行程四百多公里,辛苦奔波十五个小时,真是山水无声,人间有情。

当这些爱心人士,从车窗伸出手臂向李老师挥手告别的时候;当他们共同喊道“李老师谢谢你,我们还会再来”的时候;望着那一张张青春朝气的笑脸,听到那一句句温婉的话语;李老师感动得语无伦次,只能从内心发出:“应该感谢的是你们呀!”

五、爱心接力

太平洋人寿保险北京分公司,从2009年开始,用爱心回报社会开展公益活动。曾经和中央电视台“知心姐姐”栏目、娱乐信报《青少年新闻杂志》合作举办多次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其中“太平爱心书屋”是公司一直在做的公益品牌,多年来该公司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达三十多次。她们的爱心足迹遍及青海、河南、山西、四川、北京周边打工者的子弟学校,为十几所学校创建了爱心书屋。

2021年4月10日,该公司东城支公司业务经理陈吉颖和客服部经理贺小泉,率领一行五十三人的爱心团队,乘坐一辆大巴车,于十一时,来到丰宁县的东南门户——波罗诺镇,在凤山中学工会主席李金满和李向丰老师的引领下,对凤山、波罗诺、王营八名特困学生和一户智障家庭入户资助,开启为期一天的爱心之旅。爱心团队中有一部分人是中小学生,他们是爱心家庭的孩子,此前他们都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各种文具以及生活用品,准备当面捐赠给山区的孩子们。受助学生王浩军,家住北头营乡樱桃沟门村,是李老师所在中学七年级的学生,成绩非常优秀,父亲王海龄长期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自从母亲被诊断出乳腺癌后不久,王浩军也患上了牛皮癣,在北京、天津各大医院治疗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母亲的王浩军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垮了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爱心团队不但给她们带来生活用品,还给王浩军购买了衣服、书籍等学习用品,这让王浩军非常感动,表示一定要战胜各种困难,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做一个阳光乐观、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少年。 

  他们此行的第二户是凤山镇老爷庙村的齐天佑家。齐天佑在刘营小学二年级就读,三年前父亲患白血病去世,爷爷患直肠癌后丧失了劳动能力,奶奶听力障碍属二级残疾,哥哥在丰宁一中就读,接连的厄运,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齐天佑的遭遇,让爱心团队的每个人都唏嘘不已。来自北京海淀区的刘女士当场决定:今后对齐天佑每年提供一千元的“一对一”长期资助,这一善举让全家人流下感激的泪水。爱心公益一日行结束后的第二天,刘女士就把齐天佑一年的资助费转到他母亲的手中,并且为他购置了新衣服、书籍以及其它生活用品。   

  太平洋人寿的爱心团队,此次为特困家庭的学生捐助的生活和学习以及体育用品价值28000元。在此之前,该公司多次对丰宁的凤山中学、小川小学、选将营中学等学校以及贫困学生进行捐助,资助总金额在10万元以上。诠释了天灾病祸难避,人间大爱长存的名理真言。

                     六、爱筑平台

  实际上,做公益事业是很辛苦的,不但要拥有一颗博爱之心,肯吃苦、善包容外,还得要有一副健康的心态和体魄。

2018年1月15日,按照与北京“阳光公益”负责人高亚丽约定,李老师从凤山带上800斤猪肉和一吨多的米面油等慰问物资,与高女士兵分两路,分头去石人沟和胡麻营慰问老兵。在慰问即将结束的时候,李老师突然接到另一个北京的爱心团队,第二天就要来凤山开展助学助困的电话。李老师清楚,他既要和校工会主席李金满做好活动的对接、爱心人士的食宿、活动场地的预约和布置、贫困家庭资料的整合,还要做对受助孩子以及家长进行通知、重点慰问下乡入户的敲定、放假期间孩子安全的保证,车辆安排等等事宜,真是时间紧任务重,他忙和高女士说明情况准备返程。李老师在石人沟人生地不熟,只好通过熟人辗转联系了出租车。此时夜色如墨,寒风扑面,李老师在一个自然村的路边等了二个多小时,冻得瑟瑟发抖,出租车才姗姗而来。回到家中,已是十多点了,他身心俱疲。

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这场活动中,并取得了圆满的成果。每当外地助学助教扶贫的爱心人士来到凤山时候,李老师都热情地安排这些人,或在饭店或在家里尽心接待。李老师的理念就是:他们为助学扶贫而来,作为推荐人,我一定要尽地主之谊,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最起码的理解和尊重。李老师以他敦厚朴实的举止,真挚诚恳的语言,吸引和感动了许多天南地北做公益的朋友,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以至于最终成为挚友的同时,也为开展公益事业拓展了人脉。

    李老师为何走上公益这条道路,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亲李瑞琛是老党员,更是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从小就教育孩子不但要遵纪守法,乐于助人,还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反复告诫他们:“不义之财不可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朴素的人生道理。

“身教胜于言教”,1986年春季,父亲捡到餐厅老板王建民丢失的800块钱。那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他主动交还了失主。这件事对李老师的影响很大。李老师十多年的公益工作,家里人的支持也是李老师前行的动力。李老师的父亲经常过问他的事情,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母亲也经常把她熟悉的贫困家庭和孩子们的信息,及时地提供给他,为更多的人提供受助的机会。妻子更是深明大义,在自己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李老师为失学孩子和孤寡老人捐资捐物,支持他为抗疫捐款,并多次和李老师一起到受助家庭走访,与家庭女主人手拉手的交流,自费为远道而来的爱心朋友们安排食宿,从不抱怨。

李老师他们家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他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而且都子孙满堂。自从他从事公益事业后,家里这二十多口人,都自发地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进来。出爱心车辆、装卸慰问扶贫物资、分头带领远方的志愿者入户助困,随叫随到,从不推诿。       

  一个人的能力尽管微弱,但是善行如烛火,总会唤起一个特殊群体心中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善行的崇尚。李老师所在的单位是凤山中学。这个学校,不论校长,主任和同事,都非常重视并支持李老师的爱心公益活动,在学校举行的助学会议期间,为他提供场所。校长闫文臣、副校长陶亚辉、工会主席李金满等领导,亲自过问助学会活动的流程;向爱心团队和个人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参加入户活动。特别是工会主席李金满同志,他不但是省人大代表,热心公益事业也二十多年了,每次活动结束后,他都和李老师一起总结得失,为下次活动的顺利举行提供参考依据。他还经常给李老师传授公益活动的经验。为了共同的目标,李老师和他成为最佳搭档。他们经常在双休日一起去市场采买食材,为远道而来的公益团队安排就餐,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他们还经常一起去为留宿的爱心人士预订整洁优惠的宾馆,让他们在异地找到家的感觉;他们还协调公益资源,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为凤山镇凤山永康和大药房、兰营村、选将营乡杨树底下村农家书屋,捐赠价值六万多元的图书,总计达3000余册,为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作出贡献。   

  李老师自从走上公益道路以来,累计牺牲自己的节假日达一百多个。这不是夸张,因为这项活动,涉及前期入户走访,图片拍摄,材料整理,活动计划的安排实施,以及跟踪反馈等,繁杂而辛苦。但李老师想到因为自己的付出,让受助者摆脱困境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并将这份爱心永远的传递下去,他就觉得无怨无悔。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李老师何尝不是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他不但教书育人,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为人师表和人类工程师的称号。如今他依然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继续走在扶贫助学、救助鳏寡,关爱老兵的公益路上。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流连忘返三峡游 下一篇:苹果红了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