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参观大寨景区

时间:2024-04-19   作者:闲者 录入:闲者  浏览量:17 下载
大寨景区忆当年,沟梁放炮造田艰。
穷则思变千锤动,富以图强万炮添。
生态园中流紫翠,诗魂碑下名人眠。
已将红色作标志,皆是荣光非等闲。
山西省西阳县的大寨,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树起的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大寨的光环曾经光耀中华大地数十年,撒满了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些往日的辉煌,尽管如今已成为历史。
大寨红的发紫的时候我没有来过。那时对于大寨的了解,只能从广播里听,从报纸上看,从书本上读。
大寨,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虎头山上那些“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的梯田,还有那位头上系着白毛巾,后来成为共和国副总理的大寨的当家人陈永贵的形象。
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大寨曾经造就了让国人仰视的高度,至今让人不敢小觑。
在学大寨的高潮过去几十年后的今天,在龙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怀着几分好奇、几分朝圣的心情,驱车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中飞旋穿梭。
车窗外的沟沟壑壑依然昏黄,仿佛在诠释着当年大寨人面对的穷山恶水。从昔阳县城,二十多分钟便到了大寨村,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当我们来到了大寨后才发现,大寨其实并不大,总面积共有七平方公里,是个拥有两百多户人家五百多口人的小山村。据说,当年大寨正红火的时候,全村才八十来户三百多口人。
这里之所以叫大寨,原来是与古代战争有关。相传,宋元战争时期,宋兵曾在虎头山下安营扎寨,因驻扎在这里的兵多,就叫大寨。
我们来到了村口,一侧是个宽阔的红旗广场。广场以巨大山体为背景,塑着一面巨幅红旗,上书毛泽东题写的“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旗下分层的“梯田”上是当年战天斗地的大寨人雕塑。
今天的大寨,已经成为4A级旅游景区。只见气派的景区门头上悬一红色标语:亿万农民的圣地,大寨精神的源头。停好车辆,我们便登上了虎头山。
虎头山是大寨的依托,是大寨的靠山,所以这座山的意义非凡。虎头山并不高,千米左右,山上散落着不少景点。
然而,让我更加关注的则是虎头山上的几座墓茔,分别安葬着陈永贵、贾进才、郭沫若、孙谦四位人物。
前两位就任过大寨的领导,安葬于此,合乎情理。而后两位则是外乡人,为何也安葬于此呢?
细细阅读了碑文方才知道,郭沫若先生1965年来过大寨,触景生情,赞叹不已,曾即兴挥毫赋诗一首。
郭老离世之时,大寨依然红火,故他立下遗嘱,将其骨灰一分为四,其中之一,给了大寨。大寨人将其手书的《颂大寨》一诗置于墓地,诗作开头两句便是“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而另一位孙谦先生,则是山西的本土作家。因其1964年发表过颇有影响的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为大寨的声名鹊起劳苦功高,故也立下遗嘱,让亲属将其骨灰撒于虎头山上。
孙谦先生过世于1981年,而那时的大寨,已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了。然而大寨人却很感恩,依然厚葬了孙谦先生。
四座墓茔,唯有做过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墓前有着几条座椅,此时的虎头山满目春光,鲜花盛开。
站在虎头山上,俯瞰大寨村,远眺昔阳城,触景生情,浮想联翩,竟然生出一种自己游历名山大川时,从未有过的别样滋味来。
置身大寨村,不由时光倒流,恍若隔世。与其他景区万头攒动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里的游客并不多,且大多是老年人。他们蹒跚着脚步,不时驻足凝视,从中寻找着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
大寨村中一棵几搂粗的老柳树,似乎在诉说着这里的沧海桑田。“陈永贵故居”就在村中,是一方不起眼的小院落。
这位从大寨村一直走到中南海的硬汉子,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勤劳俭朴的农民本色。担任副总理之后,他主动向主席请准“三三制”,即:在北京、在面上跑、回大寨蹲点的时间各占三分之一,他离不开这片黄土地。
从六十年代起,在支部书记陈永贵的领导下,面对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环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动群众三战狼窝张,苦战虎头山,改变自然面貌,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毛主席发出了“全国学大寨”的号召。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寨村也从神坛上跌落下来。新的掌舵人郭凤莲也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经营发展。先后建起了大寨酒厂、饮料厂、服装厂,开发了旅游景点,各种民居、民宿相继建成。大寨成为全国人民仰慕的地方,大寨精神已经根植于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之中。
从陈永贵故居出来,在他家左侧就是贾进才遗孀宋立英的家。我推开她的家门,正好碰见宋立英的小儿子。交谈后得知,老人己95岁高龄,而且还思维凊晰,精神矍铄。得知我们从远道而来,想与她合影,她便愉快地答应,并让小儿子为我们合影留念。
行走在大寨村,丈量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这片曾经让人们向往的土地。感叹这片被神话罩住的村庄,我终于实现了到大寨参观考察的心愿。
看着已被冷落的第一代人居住的窑洞,参观着一栋栋高标准现代化别墅,看到一辆辆出出进进的高级轿车,聆听着虎头山风景区一阵阵悦耳的“农业学大寨”红歌,我深深的感觉到大寨村已经融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走出大寨,仿佛结束了一场今天与昨天沉甸甸的对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当年的苦干实干,才为今人留下了青山绿树,也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是的,大寨村的当年,土地贫瘠,一穷二白,但是,大寨人却有着改天换地的斗志与梦想,并为梦想而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看来,有无梦想,与贫富无关。
离开大寨村,我在思考:大寨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开放的。行走在大寨的土地上,感受到了这块土地的温度。大寨,从贫穷走向了繁华,走进了甲辰龙年。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