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下乡奇遇记3

时间:2024-08-27   作者:宋双人 录入:宋双人 文集:散文文集 浏览量:21 下载
    三.去砍山柴 
    什么叫传奇故事?应该主要是指故事情节的离奇,不过我认为,或许用不着要求这么高,有些并不多见的生活场景,应该也有欣赏的价值。
    比如我理解,山区的生活并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应该各有各的特色,在我下乡的地方的一些生活场景,就很有一些特色,值得或有必要,在这里讲述一下,如砍山柴。
    在前面说过,这里的山村,家家都是五间房,围着都有一个大院套,前院大门外面,两侧都有两个大山柴垛,一垛是刚砍下来的山柴,让它风干,一垛是正在使用的,已经风干的山柴。
    农村嘛,都是大灶台,这地方五间房都是从中间开门的,进去是一间厨房,两侧各有一个大灶台,平时做饭、做菜、烧水,都用这两个大灶台,弄几块劈成小瓣的山柴送进灶坑,点着,火相当的旺,比烧煤可强多了,关键是做饭好吃。
    饭菜做好后,火一般还有不少,任凭它烧着,因为通炕洞,是需要烧炕的,厨房两侧往里,各有两间住人的卧室。当然在夏天,火就要控制些,否则炕太热了,人是受不了的。
    山柴抗烧,在灶坑里,基本上是全天炭火不灭,下顿饭塞点柴杆,自己就烧着了,平时怕炕太热时,扒拉点灶坑里的柴灰,把不灭的炭火盖上就行了。
    这炭火可是个好东西,我们知青去了感到很新鲜,经常弄点地瓜、土豆、苞米、黄豆、柞树蚕茧、鸡蛋、河鱼什么的,塞进去烧,差不多后,扒出来吃,糊邦邦的,特别香!
    山柴不是凭空飞来的,是需要到山上去砍的,而且是个很辛苦和危险的活儿。我们知青也需要烧柴呀,自然也要到山上去砍,我只下乡二年,却多次去山上砍柴,因为砍柴是要选择季节的,都是在冬季集中砍。一是因为,不特别农忙,有时间,二是因为,冬季的树枝相对干一些,没有叶,好弄一些。所以,贫下中农家家都是在冬季接连砍柴几次,备下一年的烧柴,我们知青当然也是如此。
    在我们第一次上山砍柴时,当然是有队里派人跟着指导的,否则我们哪知道怎样砍?
    砍柴需要去大山上,在山坡和小山上没有大柴,有点能烧的小树枝什么的,都被劳力弱的人家在平时就割光了,去大山上砍柴,用时需要整整一天。
    在第一次去的那次,队里很重视,首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把飞快的斧头,把很长,是需要用双手抡着砍的。
    其次,是准备了好多绳子,大都是一头是绳头,另一头是个带V字形,非常结实的用树杈做的捆绑用具,已经磨得铮亮,叫什么名称已经忘了。其它绳子是备用的,包括遇到什么危险情况时急用。
    再就是检查我们的行装,需要戴棉帽子,要软胎的,下面要能系上,衣裤要保暖一些,还不能太笨重,袖口和裤腿都要系上,鞋必须是棉鞋,也不能太笨重,要戴手套,腰上系一根绳子。
    这就是我们知青砍柴时的装扮,但当地人跟我们可不一样,他们最主要的装扮是围裙,不是全身的,是半身的,在腰上一系,两侧能围到屁股,下边能围到膝盖以下。什么布的都有,每一个人的围裙上都有几十块补丁,肯定是老被刮破,修修补补的,他们平时干农活,也是这个打扮,顶多加一副套袖,上衣、裤子、鞋子跟平常生活里穿得一样,其实在平时,他们基本也是这样打扮。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那一双手,从来不戴手套,每一个人的双手都是黑黑的,手指头弯曲着,并贼粗,手掌贼厚,摸一下登登硬,都戳手,当然,是老干活磨成的那样。
    在头天晚上,给我们做饭的林大爷泡上黄豆,第二天没亮天,林大爷就牵来队里的驴,磨成豆浆,点成豆腐脑,做好小豆高粱米饭,这就是当地标准的干大活时人们的用餐。
    在天稍亮时,队长等队干部就来了,一起与我们用餐,队长姓于,叫于德水。
    吃完饭后,我们整装待发,于队长又讲了一遍注意事项,带上林大爷给我们准备的中午饭,就出发了。
    山再大、再高,其实往往也是有路可以攀登上去的,我们就沿着前人踏出的路攀登,但真不容易,累是小事,关键是困难和危险!
    我们青年点有8个男生,全去了,加上于队长和另一个队干部,共去了10个人,都是男的,于队长说,在前面打个样,让我们跟着爬,另一个队干部押后阵。
    有时候,爬是很顺利的,有时候,有小的危险,如坡太陡,上面有沙粒,弄不好,就会滑成狗爬扑,摔一下生疼不说,要是摔骨折了,或滚下山坡就惨了!
    更危险的地方是因为还有更陡的地方,一步攀登上去很难,有时候,需要借助拽住旁边的树干,或树枝才能攀登上去,有时候,就需要借助绳子了。    
    如遇到这种情况,于队长就把带V字形工具的绳头,瞄准上面的树干抛上去,挂住后,先测试结不结实?如果结实,他就先拽着绳子上去,把绳子进一步捆结实后,我们才一个个拽着攀上去,不但仍然有摔倒或滑摔下山坡的危险,还有从旁边掉下山谷的更大危险!
    但总算幸运,大家虽然都摔倒了几次,大都是擦破伤,没有什么大碍,终于到达了山顶。但每次去砍柴,膝盖、脚脖子等身上都肯定会受伤,虽然戴着手套,手都会扎出血,有时,脸上弄得也是血糊糊的,穿的衣服都会刮破。
    说是山顶,其实就是可以砍柴的地方,离真正的高山顶,那可是早呢。
    现在想来,上山的垂直高度也就300多米,较陡和非常陡的山路能爬1000多米,用时两个来小时。
    但从山顶往村子里看,虽然不太远,也不近,房子显得很小,因为在爬山前,还需要走一段较缓的山坡路。
    虽然是在大冬天,大家都累得冒汗了,急忙在气喘吁吁中松衣解带,凉快、凉快!
    于队长赶紧制止大家不让,说山风太大,容易吹出毛病!
    我们就赶紧又整束好,山风确实大,一会儿,不但不热了,还冷起来!
    于队长说:“哎呀伙计,来吧,干上活就冒汗了!”
    当地人都这样说话,一张嘴,就“哎呀伙计、哎呀伙计”的。
    于队长还是先给我们打样,看怎样砍柴,然后我们再分头学着砍。
    在那时候,虽然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但我们也是只挑大腿粗的树砍,一是因为,砍太粗的太费劲,二是因为也知道,小树还是应该要让它再长一长的。
    于队长的示范是,对着树的底部,上下偏着砍,几下就把树砍倒了。而我们学不了,瞎砍,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能砍倒一棵树!
    砍完的树要净枝,就是把树枝都砍下来,变成一个秃树干,再把树干砍成3米长左右一段。山顶的树挺密,所以,都长得挺高,都是什么树记不得了,肯定不是松柏树。
    这个山顶也挺怪的,不是尖的,而是平的,所以叫天鼓山,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由于质地不是太硬,风化而成为了平顶。
    平顶很宽阔,全是茂密的树林,因为争阳光,树所以都长得笔直和很高。特粗的树很少,大都是腿粗左右,可能是老被砍山柴,才故意留成和形成了这样。
    我们既然上了山,虽然不是最高的山,也是大山了,当然有兴趣在山顶转一转、看一看。
    山顶方圆挺大,如果真是火山爆发形成又被风化了的,说明山顶当初肯定挺高,风化的年头有上千万年,甚至于几亿年,都是有可能的。不过,其它的什么也没有看着,全是树,茂密得很。往里边走,地面上全是厚厚的烂树叶和腐殖土,阴阴暗暗的,透不进阳光,阴风习习,令人恐怖!这里也应该算是原始深林了,或者是原始森林的边缘,我们是不敢太往里边走的。
    于队长见我们有兴趣后,就说:“哎呀伙计,你们不知道,不用太早,在刚解放时,这山上的狼虫虎豹还多得很,现在少了。”
    虽然如此,我稍转了一圈后,在边砍树时,还是边踅摸,看有没有什么动物?队长虽说少了,也就是说还有,可惜,还是什么也没有看到。
    那时候年轻,社会常识很少,有一大帮人,闹哄哄的,连鸟都吓飞了,哪还有什么动物?但我捡到了几个角,像鹿角那种带叉的东西。于队长说是狍子的角,是被猛兽吃后留下的,现在猛兽虽然少了,也是有的。细看,在地上还真有不少各种骨头,于队长说,那都是动物被吃后留下的。
    我们问于队长:“你们老来砍山柴,真的从来没有遇到过动物?”
    于队长说:“哎呀伙计,哪能没有遇到过,队里组织砍柴时,因为人多,动物都吓跑了,但住家的来砍柴就不一样了,因为人少,有时候就能遇到动物。太早的不说,过去被野兽吃了的都有,如在前几年,还有人被狼咬伤过呢。所以,住家的来砍柴,除了一家能有好几个壯劳动力的以外,都是几家汇成一帮,一是砍柴人多好帮手,二也是为了防野兽,弄回去的山柴再平分。”
    就这样,我们边砍柴边唠嗑,砍了一定的数量后,于队长不让砍了,说够了,开始捆山柴。
    这个山真挺有意思,不知道什么原因,竟有一条通往山下村子的一条坡道,可能是山崩留下的?不可能是人工开成的,因为人工开不可能,那工程可大了去了,这个坡道就成了把山柴捆成捆,滚下山的捷径,不用费劲扛下山了。
    于队长让我们在靠近坡道的地方,先铺好3根绳子,然后搬来砍好的树段,与绳子成90度摆好,中间放小树枝,外边放大树段,捆成直径约2米多的圆滚形,用3根绳子系好,原来带V型的树杈用具是用来勒紧的,需要由好几个人才能勒紧,然后系结实。
    在第一次砍柴,我们共捆成三个柴捆,都捆好后,开始吃中午饭。
    生上火,烤一烤带去的玉米面饼子,还有地瓜和土豆,同时就着带去的咸菜,喝着带去的水,午饭就算解决了。
    吃完饭后,开始放滚子,把大柴捆往坡道上一推,真壮观,滚子“轰、轰”地滚下山坡!
    在推之前,于队长让我们集体对着坡道喊几分钟:“放滚子喽!放滚子喽!”意在提醒坡道上万一有人,请让开,避免伤人!
    由于坡道并不规整,只有20多米宽,还坑坑洼洼的,滚到山下有时顺利,有时并不顺利,当滚子偏向卡住时,我们下山就要拐到那里,用人力矫正,再往下放。
    这条坡道还算比较直,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这个坡道抄近上山?因为坡道上全是石头,反而不好走,特别是最上边的一段,是很陡的,根本就直接上不去人。
    山柴捆基本能滚到山底下,离村子不远了,我们打开捆,分成小份,每份能有100来斤,用绳子再捆成人字形,然后立起来,脑袋钻进人字形里,就可以用双肩扛着走了。
    虽然挺沉,扛着吃力,树段还压得肩膀挺疼,但只要平衡掌握得好,颤颤巍巍的,带节奏的走起来,也算是享受到了劳动中的别样乐趣。
    大柴多,是需要扛几回的,到青年点门口,也像贫下中农家一样,码成垛,三捆山柴能码成一个很大的垛,够几个月烧的。
    这时候就天黑了,林大爷已经准备好晚饭,一般是尽可能准备最好的饭菜,如在第一次砍柴回来时,还曾经特意买只羊杀了吃,在那时,买一只羊才3元钱,每次都准备了酒,大家畅饮!
    我们那个于队长是挺爱喝的,也挺能喝,基本每次都喝得是醺醺大醉!我们也是,能喝到下半夜,都不脱衣服,然后,东倒西歪地在炕上酣睡!
    大冬天也不觉得冷,因为炕是热的、酒是热的、与贫下中农的感情也是热的,没有冻醒的,倒有热醒的,踅摸点水喝,倒头还是睡!
    那觉睡得真香,也因为乏,也因为喝酒时,高谈阔论而心情舒畅,一直能睡到第二天大亮!
    于队长也在我们青年点睡,每次都赶紧起来,也不吃饭,就奔队房子忙活他的事去了,而对我们的管理,能宽松一些,毕竟是头天上山太累,贫下中农还是非常照顾我们的。
    事情已经整整过去50多年了,现在回想起那段生活,不但不觉得艰苦,反倒有些甜蜜感,有时还有怀念的眼泪!
    我真的怀念那里的大山、那里的乡亲们、那个于队长、那些“哎呀的伙计们”、那酒、那夜……回城后,再也没有睡过那么香甜的觉!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