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内容
内容

龙王堂游记(9)

时间:2014-10-12   作者:卯金刀 录入:卯金刀 文集:随口说说 浏览量:525 下载 入选文集

《黄帝阴符经》作者朦胧地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来源于物质、又受物质条件所制约的真理,因此将其书取名《阴符》,即寓人之行动必须与客观条件和规律相暗合,否则就要失败。本书第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即点明了这个主题。“天之道”,即指自然法则,人们在它面前只能“观”(即认识)和“执”(即掌握),作到这两点,即“尽矣”。认识和掌握了自然法则,使自己的行动与之相符合,经过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即“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指出:“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意谓“天”(即自然界)是无意志的,它的运动变化有自身的规律,不论你喜欢它也好,不喜欢它也好,都要按自己的规律运行。另一方面,作者又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必要性,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意谓人们应根据对规律的认识,学会利用、驾驭规律的本领,使之为社会谋福利。这是认识规律的目的。作者甚至强调说:“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这里虽将主观能动性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但它所透露的积极运用规律的思想,却仍有可取之处。此外,本书的辩证法思想也很丰富,诸如对人与天地万物之对立依存,五行的相生相克,生与死、恩与害、私与公的对立统一关系等,都有精到的论述。因此,尽管此书在很多表述中有严重缺陷,但它所蕴藏的许多唯物辩证法思想因素在当时却是不可多得的。

唐末五代道士谭峭所作的《化书》,也是很有影响的道教哲学著作。该书结合儒家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原因。

其核心是一“化”字。认为天下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和物物转化过程中,没有穷尽;万化的本原为“虚”,由虚化生天地万物,又由天地万物再化还为虚,虚又是万物的归宿。

《化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以化生理论对当时社会的演化和治乱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它揭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是造成社会贫富不均、群众缺衣少食和社会动乱的根源,指出民众的作乱和盗贼的兴起是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的结果,提出了均食、尚俭等社会主张,表现出作者的社会历史观中有不少进步因素。

在文学艺术方面,道教为了生存和发展,曾广泛调动诸如散文、诗词、小说、戏曲、音乐、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手段,以宣扬教义、展现道士生活和教务活动,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别于一般文学艺术样式的道教文学艺术。就其总体水平而言,某些领域的艺术深度和感染力不如纯文艺,而在另一些领域则有新的开拓,使某些艺术主题得到深化,为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道教建筑的建造手法和风格来源于皇室宫殿,又有创新,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实物,它既有工程建筑学的研究价值,又有工程艺术学的研究价值。此类枚不胜举,就不一一罗列。

而在古代科技方面,儒家重视礼义道德,轻视生产与科技进步;佛教追求“涅”,对现世社会的科技发展也不甚关心。而道教却重视人生现世,需要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长生成仙的途径和方法,因此,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涉足于某些古科技领域。为求健身延年,道教注意对古代遗留之行气、导引、服食、房中等术的研究和实践,乃逐渐形成道教养生理论和方法;为防病、治病,广泛探求药物性能和治病方法,乃逐步形成道教医药学;道教养生术涉及道教早期许多修炼方术及其理论,要之,不外两个途径:一为外服,即为服食药物,包括服食草木药及金石药;二为内炼,即用行气、导引等方法锻炼身体。锻炼的要点,一在炼形,二在炼神,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此思想指导下,形成较为丰富的养生理论,包括饮食之道,行气之道,导引之道,养神之道,房中节欲之道等。其中许多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具实际意义。

道教医药学从祖国传统医药学中汲取营养,经许多道教医学家的医疗实践,提出不少有创新意义的医疗思想和医方、药方,从而丰富了祖国传统医药学。包括:普济众人和为病家着想的医德观,着重研究简易有效的医方和廉价方剂,辨证施治的医疗态度,重视预防医学和将养生方法运用于临床,重视丹药的运用等。因此道教医药学有其突出特点,至今仍具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此处部分内容引自卿希泰著《中国道教》“第一卷”、“第四卷”)。

作者简介:我有点腼腆有点懒。

上一篇:大锅菜 下一篇:有时候
发表评论

分享本站
  • 年度作品榜